这个充电器能在其电池架上同时对6节电池进行独立充放电。这也就说,它至少能同时监控6个电压峰值。然而,厂家宣称,这并不是六个充电器的简单组合。除了上述特征,它还有以下功能:
-除了冲镍镉、镍氢电池之外,就锂电池充电做有预留。
-超级线性充电
-三段充电
-对每节电池进行独立温控
-电源输出(铜头机、马达磨合、检测所用,输出电流多少不详)
-能执行多重工作:即在充电的同时能做马达磨合、检测,或对发射机、条形电池充电
-内部电池锁杆(功用不详,盖系于峰值打假)
-PC电脑接口
-能通过电脑接口对充电器软件进行更新
-大屏幕液晶蓝色背灯显示器
-高速风扇冷却
-输入电压:12-14V
充电电流:0.1-10A
放电电流:0.1-10A(在充电器本身的电池架上每节电池的放电电流)
可充放电池数量:4节或6节(在其电池架内,在不拆散串联排焊电池组的前提下对每节电池进行独立充放电)。
尺寸:205X235X60
重量:1825克。
作为Spintec广告产品,这玩意儿在Spintec网页上挂了一年多,直到最近才见到了具体配置。据说此物目前已在荷兰上市(Spintec是荷兰一家成立不久的RC机电公司),价格大概在350欧元左右。北美的Fan们在网上想象、讨论、期盼这玩意儿已是一年多了,它上市日期一拖再拖。最新的说法是,要待在今年6-7月才能在美国市场上见到此物,为此许多人已失去耐性,纷纷开始质疑这产品的真实性:有人认为这是商家跑马圈地的惯用伎俩,有人甚至怀疑此物仅仅是一个美丽的神话而已,商家之所以迟迟不敢把这物投向市场,并不是因为他们与钱有仇,而是因为技术上可能还有许多尚待解决的问题,上市急了,覆水难收,公司英名会毁于一旦。
PJ大叔,你还在美国吗,好久不见了啊。有机会一起渴酒聊天啊!!
这类技术学术届称为“均衡”充放电,用“独立”不太科学。
“均衡”的意思是指充电过程中电池的充电状态始终平均,并同时到达充满状态。
而“独立”的意思则也可能是:先充第一节,再充第二节,再……,这种实现起来很简单。
因为做毕业设计的关系,对这类充电方式已经作了一些研究。
目前国外学术届能做到的最好记录是在40分钟内均衡4组初始电压有50%差异的串联电池组。
其充电速度仅为1.3C,对于目前模型界普遍的2C以上充电如何实现均衡控制,是技术难点。
而从图中几组接触针的粗细和接触方式来看,这个装置承受不了10A以上的电流。
并且,而产品化后,其性能、价格比也是一大问题。
如果不出意外,国内明年就会有功能更多,可配置性更强,价格更便宜的产品出现
ICC 是Individual Cell Charger 缩写。厂家强调的是each cell can be individually charged and discharged. 据我理解,这个充电器是通过同时对每节电池充电截至的单独控制来最终实现一排电池中每节电池的电压相近的(先充饱的先停充,没有充饱的继续充),而不是在整个充电过程中始终保持每节电池的电压平均,也不是什么“先充第一节,再从第二节”。
回复pj:
不知道你有没有仔细想过这个问题,目前我的理解如下:
电池组中的电池应该具有基本相近的充电截止电压(受到金属电极电位的影响)
如你所说“通过同时对每节电池充电截至的单独控制来最终实现一排电池中每节电池的电压相近”
实际上在我看来,就是在充电接近终止的时候对组内各单体电池进行电压的均衡,使其由原来的不一致达到一致。
而如果可以实现以上功能,那就意味着任何时候都可以实现电压的一致化,或者经过很小的改动就可以实现。
换句话说,即可以实现任何时候的“先充到一定电压的先停充(或慢充),没有冲到某电压的继续充(或快充)”
既然这样,为什么均衡非要在充电终止的时候进行呢?
当然,对以上功能的推测是基于某些电池充满后使其保持电压不回落,然后让未冲满的电池赶上它的一种“均衡”。
而如果不进行电压的保持,直接在冲满后旁路该电池,则会造成电池电压的下降。
最终其他电池冲满时,这节电池已经处于低电压状态,这显然不会是玩家所要的。
说得更夸张点,就是“先冲第一节,再冲第二节”的“独立”冲法。
厂家应该不会把这么没有技术含量的东西卖出来吧
小花呀......你为何又点破了呢???
一点不好玩啊.......哈哈
成心让我们在黑暗中摸索? 不会吧?这太残酷,徐爷!
为防止那些已充饱的电池的自放电问题,可以让它们进入“维护充电”状态等待。总之,在我看来,在充电结束之际实现各节电池的平衡,这简单、实用。在整个充电过程中保持每节电池的电压平衡,复杂而且没有必要。
“维护充电”与"保护充电"是同一概念吗???
请先把平衡式充电的概念搞清了,再来讨论吧......这个不叫残酷!!!!!!
哈,这才叫好玩!
目前没有这类设备的情况下,不具备这类功能的充电器也在市场上销售。
厂家既然推出带有这种功能的充电器,当然是要让人们意识到这种充电方式有优越性。
那么,这种方式到底有什么优越性,决定了是不是有必要在充电的整个过程中对电池进行均衡。
之前提到一点,均衡是对“充电状态”(SOC,State of Charge)的均衡。
国外研究结果表明,“充电状态”可以近似用电池电压来衡量,
不过要精确衡量还是一个难题,至今没有解决。
最直观的例子就是把一节电池充满后保持一定电压,和另一节刚冲到这个电压的电池作比较,
虽然电压是一致的,但是这个时候“充电状态”是不同的。
至少,温度上会有很直观的差异。
而这种“充电状态”的不同,会影响到电池放电时候的表现。
可能的情况是:刚充满的电池和充满很长时间并保持一定电压的电池,
在串联输出相同电流的情况下,电压衰减的速度就会有差异。
而最后这个电池组的性能,将取决于其中电压衰减最快,内阻增大最快的那节单体。
因此说是否有“必要”在充电的时候始终保持电压的一致,我想这对于保持“充电状态”,还是有很大优越性的 。
至少应该能做到让组内单体几乎同时“充饱”,这个充电器才比较有购买的意义。
至于实现的复杂度,已经有很多研究中用不同的方法实现了,只是还有很大改进和降低成本的空间。
厂家说得很清楚,他们是通过对组电池的个体控制来实现组的平衡。在我看来,他们采取的可能是并联充电输出,其控制方法也很简单:让每节电池有一个阈限控制,让已充满的电池进入维护充电状态(the state of maintenanc charging——我确实不知道老徐所说的“保护充电”是什么?但我知道我自己所指的是什么)稍微等待一些尚未充满的电池。正如你所言,即便每节电池接收相同的充电电流和电压相同,它们各自的受、放电状态也是不一样的(因为它们是单独的个体,体内的电液、极板,结晶不共享)。问题的由来是,我们需要把它们组成一个共同体,希望它们具有高度一致性,而便捷办法也就是通过有区别的对待每一个个体来达成某种一致性。
如果真如你所说,是“the state of maintenanc charging”,那么这个充电器不值得购买,原因如下:
1. 我查阅了IEEE几乎所有和均衡充电相关的文献,凡是提到充电结束后让某些电池进入“the state of maintenanc charging”的,
都是指在某些电池充满后改用小电流让其余电池继续充,从而不对充满的电池造成更大的损害。
这是最简单的一种对电池组进行均衡的方法,也是目前电动自行车中铅酸电池所用比较普遍的一种方法。
但是这样一来,所谓的“独立控制”就是噱头了,最多是一个“独立检测”。
2. 正如之前所说,用这种方式使电池达到“电压一致”,实际上是无法达到“充电状态一致”的。
这在电池组离线放电的时候,会很明显地表现出来。
即用这种方式,无法实现电池组内单体电池充电状态的高度一致性。
3. 目前的充电器如Turbo35, Cell Master, CDR5000等,都有几段式充电或者调整充电电流的方式,
只要对其设定为在充到一定容量或电压后改用小电流充电,同样可以实现以上功能。
另外,并联充电输出的方式是不可能实现这类均衡功能的。
因为单体电池是串联的,对每节电池正、负级再施加相同的电压,只会造成中间连接线的短路。
而又由于目前普遍在快速充电中采用脉冲充电的方式,并伴随有负脉冲,
对于组内某些电池的充电势必会影响到不需要充电电池两端的电压,采用级连电压递增的方式也无法简单控制。
目前所采用的方式,大多都是基于电流分配、旁路结构的。
因此,能实现最后阶段的充电均衡,实际上所做的工作也并不简单。
而若是需要随时均衡,只要把所谓的“阈限控制”分多个阶段设定,实现起来并不复杂。
形象地说,实现前者的难度如果是8,那么再实现后者只不过是9而已。
已经所说得很清楚了,与turbo 35 等不同,厂家声称此充电器能同时对组内6节或4节电池进行单独充、放电。
然而,在组内各节电池串联的情况下怎样实现单节电池的监控,这才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也是厂家不愿言及的——这才是真正的“点破了,一点不好玩”。
虽然是和Turbo 35不同,可以实现所谓的“单独”充电,
但是如果其目的仅仅是“充电结束时,对某些电池进行维护充电和对另一些电池继续充电”这一功能,
两者都可以实现,所以没有购买必要。
正如F1赛车是跑得快,但是如果只是用来在城市里上、下班,那普通轿车就可以实现了,何必去买呢?
如何实现单节电池的监控,是已经被研究得非常多的问题了,因为国外电动汽车所用几百节电池的充电已经是一个很严重的问题。
我这里能查到的关于充电均衡的英文论文就不下30篇,所以也不存在什么点不点破的问题。
不要说是国外,国内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也已经非常透彻了:
http://211.94.206.193/31/1120191870.pdf
现在真正要“点破”的问题,一个是均衡时间,另一个是均衡成本。
如果在30分钟以内无法实现电池几乎同时到达冲满状态,或者实现的成本很高,那么对于模型动力电池组几乎没有实用的意义。
据我所知,Pro-trak, CDR-5000能对组内各节电池的充电状态进行监测,但却不能将各节电池之间的差异找平,ICC声称可以做到这点,而且声称当今世界上唯一能对已焊接好了的电池组中的各节电池的充、放电进行单独监控的充电器。 当然,Turbomatcher 4-35也是可以对四节电池的充、放电同时进行单独监控的,但那是指没有被焊接成组的4节个体电池,而且Turbomatcher 4-35 的价格也是令人乍舌的。
通过有区别地对待组内每一节电池来达成组内各节电池的一致性,这事儿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好像并不容易。这机子的广告在互联网足足挂了1年多,上市的日期一误再误,以致一些车迷怒不可遏,纷纷质疑厂家到底有没有能力生产这项产品的(他们对这项产品一直很热情,好像还不是那种“只要复杂的,不要简单的”消费者)。
至于怎样能在电池已被串联焊接成组的情况下实现对各节电池的独立充放电监控,这确实是许多玩家弄不明白,厂家也不愿解释的。就你的上一篇帖子看,这个问题还想不可能解决(另外,并联充电输出的方式是不可能实现这类均衡功能的。因为单体电池是串联的,对每节电池正、负级再施加相同的电压,只会造成中间连接线的短路。而又由于目前普遍在快速充电中采用脉冲充电的方式,并伴随有负脉冲,
对于组内某些电池的充电势必会影响到不需要充电电池两端的电压,采用级连电压递增的方式也无法简单控制。目前所采用的方式,大多都是基于电流分配、旁路结构的),但就你这篇帖子看,这好像根本不成其问题。究竟是怎么会事,在下搞不懂。如愿意,烦请讲解一下。当然,如果觉得“点破了不好玩”,那也就算了。
能做到“监测”的机器正如PJ你所说,CDR-5000等已经实现,
至于提到“监控”二字,当然是要强调“控”。
而如你所说的“充电最后阶段的独立控制”,虽然CDR-5000,Turbo-35等不具备自动“控制”,
但是完全可以通过在“监测”到某节电池充满后通过人手来调节充电电流,
用一个小电流让充满的电池略微发热,让没充满的电池继续充,来实现这一功能。
这在学术届称为“被动均衡”,是最简单的一种均衡形式。
因此如果ICC这台机器所谓的“独立监控”功能仅此而已,是不值得购买的。
我在上一篇帖子中提到“不可能解决”,是基于你所提的“可能是并联充电输出”。
而这个问题“根本不成问题”,是基于目前国内外的实际成果。(问题也是存在,我已经在上篇帖子中指出)
我已经在上一篇帖子中给出了一个国内对此问题的研究总结,你点那个连接就可以看到。
文件是PDF格式,需要安装Acrobat才可阅读到其中的电路图。
如果只想了解个大概,不看电路图,也可查看网页形式:
http://www.dianyuan.com/bbs/d/31/39437.html
另外我这里还有30多篇英文文献,是上文中所提到的方法的原始出处,如你需要我可发几篇至你的信箱。
问的就是在电池已被串联成组的情况下,怎么实现并联充放电。
在电池串联成组的条件下,你怎么能够”完全可以通过在‘监测’当某节电池充满后通过人手来调节充电电流,用一个小电流让充满的电池略微发热,让没充满的电池继续充,来实现这一功能“? 你是说,通过这个小电流让电池微热就可以让这个电池截至受电(接受常规充电)?在串联情况下,你怎样这个”小电流“和”微热“与其他电池隔离开来?
这个问题可以这么解决:
平时使用Turbo35等充电器是如何来判断充满的呢?
先设定一个负压降,比如30mV,然后再输入或由机器自动判断电池节数。
实际停充的时候,负压降要达到30mV*电池节数,才算全组电池充满。
那么如果要判断单节或者其中的几节电池已经充满,只要调整这个负压降就可以实现了:
如8节电池,则把负压降设定为4mV,则乘以8后得到32mV,既为组内单节电池充满的表现。
而对于CDR5000等本来就有判断单节电池是否充满功能的充电器,则设定更为简单。
对于小电流充电,并不是要让已经冲满的电池和其他电池隔离;
实际上在你所推测的ICC充电方式中,为了保证已经充满的电池电压不回落,同样需要用小电流对其进行电压保持。
镍氢电池有一个特点就是在已经充满的状态下采用小电流对其进行充电,电能会转化为热能而耗散。
与此同时,组内未充满的电池会将电能更多地存储起来,从而继续被充电。
这就是被动均衡法的基本原理。
因此如果这个机器的“独立充电”功能仅如你所说,那么我认为现在已经能够实现相同目的,虽然手段不同。
关于这一方法,更多内容可参考:
http://www.dianyuan.com/bbs/d/33/48527.html
需要再次说明的是,无论这个机器到底是怎么工作,“并联”充电是不可能的,
应该采用上面参考资料中所提到的几种方法。
但你怎样保证这8节电池中的每一节电池都得到4mv降伏,或都能在降伏4mv时截至充电呢?算了吧,别讨论了,怪累的。
8节电池每一节都能同时降4mV,这是不可能的,
如果可能,你说的这个ICC充电器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电池同时达到负压降还要什么均衡呢?
现实中,只有某节电池先被冲满的可能,即某节电池先达到30mV的负压降,
设定4mV只是为了让它乘以8后达到32mV,从而停止充电,这个时候组内只有一节(也可能有2节)电池是充满的。
然后换用小电流被动均衡法,就可实现你所推测的ICC充电器的功能了。
即在组内某些电池充满后对其维护充电,另一些电池继续充电,最终达到相同电压。
我研究这些问题已经一个多月,整理文献笔记共12000字,已经进入开题答辩阶段。
我会公布进一步的研究进展,若你有兴趣可继续关注
引用pj在2006-3-4 5:24:14的发言:
当然,Turbomatcher 4-35也是可以对四节电池的充、放电同时进行单独监控的,但那是指没有被焊接成组的4节个体电池,而且Turbomatcher 4-35 的价格也是令人乍舌的。
目前市面上民用的高端充电机,比如SONY的BCG-34HRMD,就带有这种功能,只是充电速度只能在0.5C~0.25C左右,价格在300元
如果不考虑放电,几乎任何一款20元左右的民用充电器都是对4节电池进行单独控制的。
可惜!都是纸上谈兵啊
实际用过来个测评旧好了。。。。
谁有那么多充电器啊
呵呵。。。。。。。。。。
我刚好要买个充电器。。。。。。。。。。。。。。。
来个测评专业指导一下
纸上谈兵???实际测评???你还是先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样的电池在去谈吧...
嗯,这个听起来感觉还不错
把小花惹毛了,还是能套出很多有用的东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