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新手,对于这个问题真是一窍不通阿
抬脚和不抬脚,需要通过和轨道接触的轮胎和导轮来设置。
简单地说,只要上导轮位置达到一定高度的,就可以在弯道中抬脚。
而如果只有一层导轮,并且这层导轮又很低(比如紧贴地面),那样的车就不会抬脚。
至于上导轮要达到什么高度,这和车的速度、轮胎的抓地力等都有关系,为高阶讨论内容。
等有了一定经验之后,欢迎加入轨道车爱好者联盟并在联盟区讨论这一问题。
谢谢小花同志的解答,不过我还有一些问题哦,
车子过弯的时候应该是“远离跑道壁的那边”会因为离心力的作用而先飞起的吧,对不?
所以如果导轮的设定是上大下小的,是为了不抬脚,对不对?
导轮设定是下大上小的,是为了抬脚,对不对?
车子过弯的时候应该是“远离跑道壁的那边”会因为离心力的作用而先飞起的吧,对不?
对于普通靠轮胎转弯的车,是这样的;
对于轨道这这种主要靠轨道来转弯的车,就未必了。
导轮设定上大下小和下大上小并不是抬脚的关键。
一般以上大下小作为能抬脚的设定,反之则不抬脚。
但是正如之前所说,抬脚与否,决定于导轮和轨道接触的高度。
高度到底要多少,是高阶话题,各车都不一样,这在联盟会员区又相关解释。
假设某车能够抬脚的导轮和轨道接触点的高度为2cm(距轨道底面)。
一般情况是:上导轮大,在3cm,下导轮小,在1cm,那么上导轮高于2cm,则这车可以抬脚。
但是如果上导轮大,在1.9cm,下导轮小,在1cm,那么没有导轮高于2cm,这车不抬脚。
又如果上导轮小,在3cm,下导轮大,在2.5cm,那么两个导轮都高于2cm,这车同样可以抬脚。
所以说,上下导轮大小并不是抬脚和不抬脚的关键,何况,还有人装1层或3层导轮,这都不是关键。
关键还是在导轮接触轨道壁的高度上。
哦!懂了!多谢小花耐心的解答
不客气,我自己在听说“抬脚”这个概念的时候一开始也会又你这样的疑问。
另外补充说明一下,能否“抬脚”取决于导轮的高度,
但是“抬脚”后能否稳定,则还是要看导轮上下形状。
下大上小的导轮设定,虽然也可能抬起,但是抬起后无法找到稳定的支撑点,非常容易飞车。
因此现在所流行的设定几乎都是上大下小的。
一般情况是:上导轮大,在3cm,下导轮小,在1cm,那么上导轮高于2cm,则这车可以抬脚。
但是如果上导轮大,在1.9cm,下导轮小,在1cm,那么没有导轮高于2cm,这车不抬脚。
又如果上导轮小,在3cm,下导轮大,在2.5cm,那么两个导轮都高于2cm,这车同样可以抬脚。
所以说,上下导轮大小并不是抬脚和不抬脚的关键,何况,还有人装1层或3层导轮,这都不是关键。
关键还是在导轮接触轨道壁的高度上。
CM? 厘米? 小花是不是搞错了?是指导轮和路面的距离?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0-14 17:46:55编辑过]
是厘米,指导轮和轨道壁接触点距离轨道底面的距离,即接触点的高度。
什么叫做抬脚呢?
s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