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讨论区列表: 全国轨道车无限制公开赛

槟榔王之全手工版碳纤维三轮车(新照)

小花 2005/8/18 0:44:04

首先受槟榔王之托,把一个误会先解释一下。
大家之前叫这部车为“飞鱼车”,其实并不是其作者槟榔王的本意。
这车正确的称呼应该是“槟榔王全手工版碳纤维三轮车”,“飞鱼”只是店名。
本次槟榔王临走之前赠送联盟一部,小花拿来重新拍摄,以替换网上已经流传的老版本。

这一批车是当时一种制作了40辆,全部由槟榔王手工制作。
40套碳纤维前后翼和周遍补强,乃非常人毅力所能完成的任务。

槟榔王做车手工并不象有些车友那么细,但是关键的地方绝对不含糊,尺寸精准。
因此40台车,几乎每台都可以跑到一样的车速。

也正是因为车做得准,给了他调整和试验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比如现在其上的玻璃纤维轮毂,就是在实验了好多种材料后得到的一个最快的结果。

小郑之前说这是飞鱼车队经过几年的大量经验实验所总结出的结果,当时还并不在意。
现在才意识到,槟榔王的车之所以会快,这一点在其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应该说,这些车,并非是某种理论的产物,而是大量实验的结果。

前后不在一个平面上的导轮设置。

槟榔王遵循的原则是,先做一台车,跑出一定的速度。
然后就大量复制,全部都跑到这个速度。
接下来就进行改造,看看是否有提升的空间,如果很多车改造后都提升,那么就按照改造后的版本继续大量复制。
如此循环往复,最后才得到现在这个版本的车型。

轮胎打磨后的形状,以及中间的开槽。

铝导轮打磨后的形状,这一设置是针对台湾士帮轨道的。
在大陆,槟榔王也谈到过上下塑料导轮已经足够对付TH的轨道

去除电机、电池后的车体,可以在TH的轨道中仅靠轮胎摩擦完成导轮贴壁的“抬脚”
在导轮完全贴壁的情况下,可以清楚地看到轮胎离轨道的抬起距离。

其他图片信息及以上图片的清晰大图版本(2048*1536),将在联盟会员区提供。

[此贴子已经被FlowJZH于2011/12/4 21:19:50编辑过]

laoban 2005/8/19 20:50:04

轮胎开槽这样的形状有什么用意吗

南健 2005/8/19 20:55:01

话说回来。。。
既然一切设定是以实验来最终定版的,那么,前后翼上的“空气动力设计”就是有效的咯?
那到底有多大效果呢?

小花 2005/8/19 23:23:55

按照槟榔王本人解释,前翼和后翼打磨成斜面的目的,并非提供“动力”。
因此不存在“前后翼上的‘空气动力设计’”。
这样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减小高速的时候车前进的阻力,并且适当提供下压,不让车发飘。

闻子 2005/8/19 23:49:19

小花~~~怎么感觉你说的还是和空气动力有一定的关系???

小花 2005/8/20 0:12:52

因为小时候看空模的空气动力设计比较多,
因此在我的概念里,提到“空气动力设计”是指通过上下气流流速不同而让车产生飞起的趋势。
就好象飞机机翼的设计,是一种“空气动力设计”,让飞机产生了向上飞起的“动力”。

确切地说,槟榔王的这一设计是应用了流体力学的原理。
可以减小阻力,但是绝不提供“动力”。

小炫 2005/8/20 0:49:02

小花,我很久以前在一些汽车杂志上看过一些关于赛车绕流板的用途的介绍,
其中不光有稳定车身的作用,
还题到了通过气流对绕流板的下压作用来提升车子的抓地,
不知道这算不算是一种"间接提供动力"~呵呵


不过我知道在轨道车上似乎不容易兑现..
我个人觉得前后翼上那一点点斜面不足以提供下压

南健 2005/8/20 12:08:41

上抬和下压还不都是动力。。。
比较关心效果如何。

小花 2005/8/20 23:08:53

如果提高下压可以提高抓地,那只能算作间接提供动力。

所谓动力,是力的方向和车行进的方向之夹角小于90度的力。
飞机上升,因此上抬的力是动力。
轨道车不可能下降,因此下压的力永远也不可能直接成为动力。

37 2005/8/23 21:14:51

花哥,可以给一张此车尾部的正面图片吗?谢谢!

王颉 2005/8/26 10:11:20

我觉的轮胎开槽1是减少阻力,还有就是调整轮胎软硬度,对不?

小花 2005/8/26 12:35:11

车尾部的图片以及更多其他角度图片会在联盟会员区以1024*768的大图公开。

轮胎开槽还有待槟榔王本人解答吧。
不过有很多类似的问题问他的时候,他的答案都是:我做了很多试验,发现这样设定就是快,于是就保留了下来。
感觉这点是槟榔王和其他车手最大的不同,有几十台一模一样的车去做试验,才能真正知道某一设定是否真的能快。

37 2005/8/26 19:45:13

好的,谢谢!

老胡 2005/8/26 23:41:28

他的答案都是:我做了很多试验,发现这样设定就是快,于是就保留了下来。

--------------------------这是槟榔王最笨的聪明方法。

iiik 2005/9/30 18:45:07

空气动力学就是流体力学的一种都不知道,说来还有什么意思

小花 2005/9/30 19:44:09

空气动力学是流体力学的一种,纯粹是中国学者对于西方科学的翻译失误所造成。

流体力学的英文为hydrodynamics,具体的英文意思仅仅是“水动力学”,即不可压缩的流体之动力学。
这里的“水动力学”中的动力二字,是“dynamics”,及牛顿力学体系中和静力学相对的动力学。

而“空气动力学”的英文名称,为aerodynamics,dynamics同样为动力学,之前的aero实际为航空的意思。
即“空气动力学”在西方科学中,仅仅是研究航天器的受力问题。
研究的主要是航空器在空气中受到的升力和如何克服阻力的问题。

实际上对于“流体”之“动力学”,更科学的划分,应该为“不可压缩的流体之动力学”与“可压缩的流体之动力学”,
空气动力学只能作为“流体”之“动力学”的一种,而不能作为现在翻译过来的“流体力学”的一种来看待。

iiik 2005/10/2 0:13:12

不是我说你,你在论坛上发的理论大多都不堪一击。以前的什么比喻类比法不说了,就这个hydrodynamics 我不明你是想说什么,是人都知道这是流体力学的意思,我不明你什么水力学。“及牛顿力学体系中和静力学相对的动力学”这句话我大概看出你对运动和力完全是靠自己去理解的。
普通一本理论流体力学的书都不会把书名改成流体动学力的。书名就叫流体力学,里面含流体动力学和静力学还有运动学三个大部分。最后我真想问你一个问题,你到底读过力学没有?不是物理

小花 2005/10/2 15:32:36

引用iiik2005-10-2 0:13:12的发言:
不是我说你,你在论坛上发的理论大多都不堪一击。以前的什么比喻类比法不说了,就这个hydrodynamics 我不明你是想说什么,是人都知道这是流体力学的意思,我不明你什么水力学。“及牛顿力学体系中和静力学相对的动力学”这句话我大概看出你对运动和力完全是靠自己去理解的。
普通一本理论流体力学的书都不会把书名改成流体动学力的。书名就叫流体力学,里面含流体动力学和静力学还有运动学三个大部分。最后我真想问你一个问题,你到底读过力学没有?不是物理

那么请iiik车友注意了,本论坛的讨论宗旨是诚心交流。
如果你发现其他人的言论有问题,那么请诚心帮对方指出错误的所在,
最好是能指出正确的应该是什么。
单纯说对方的理论“大多都不堪一击”,你觉得是诚心交流呢,还是故意诋毁?

对于流体力学和空气动力学的翻译,我想不是本论坛讨论的主要内容,仅简短说一些:

1. 你也承认“是人都知道这(hydrodynamics)是流体力学的意思”,那么请查一下字典
根据hydro这个前缀和dynamics的意思,我想你也不难发现其中翻译的错误。

2. 按照你所说的“普通一本理论流体力学的书”中所包含的“流体动力学和静力学还有运动学三个大部分”,
的确没有把书名改成“流体动力学”的必要。
事实上,更科学的叫法,类似我上一个帖子后面所提到的,应该为:“流体”之“力学”(MECHANICS OF FLUIDS)而非“理论流体力学”
不过很不能理解中国人为什么会这样去写MECHANICS OF FLUIDS的书,
一般MECHANICS OF FLUIDS似乎不会去按照“动力学和静力学还有运动学”这样分类来写,
所以很想知道你所说的这本《流体力学》是什么出版社出版的,作者是谁,我可以去查查。

3. 至于“空气动力学”(aerodynamics)属于“流体力学”(hydrodynamics)还是“流体”之“力学”(MECHANICS OF FLUIDS)
你可以自己去思考,我比较赞成归类在(MECHANICS OF FLUIDS)
依据有2点:
a.AMR的权威分类:http://www.asme.org/pubs/amr/class.html
b.国外讲授“流体力学”的课程,一般在之前还会有aero-的前缀,即aero-hydrodynamics,
而很少单独教授hydrodynamics,你可去google查证。

至于我是不是学过力学,应该属于比较巧的事情了。
2001年的时候,我有幸随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中科院力学研究所所长洪友士先生一起参加了“2001海峡两岸力学交流暨中学生力学夏令营”
随行的还有国内多位力学届的资深学者。
其中有一个“中学生力学竞赛”,虽然只拿了个铜牌,不过似乎也足够证明我是不是学过力学了吧?
这些事情你可在:
http://www.cstam.org.cn/cbw/huixun/old/h01-2.htm
http://www.ncku.edu.tw/~nckunews/chinese/recent/2001/7/messages/184.html
两处同时查证,我叫姜智华。

最后提醒一下,你说力学不是物理,那可有问题,
只能说在国内的高校或者科研部门中,“应用力学”(Applied Mechanics)多为独立于物理学(Physics)的一个专门学科。
力学当然是物理的一部分,这一点不用怀疑吧?
否则牛顿要和你急,爱因斯坦、海森堡、薛丁谔等量子力学的大牛都要和你急

iiik 2005/10/3 3:01:39

小花,首先我向我的态度表示道歉,但我一定要指出:
1.hydrodynamics是一个词 意思见牛双解。学你的说法举个例:dragonfly,龙飞=?现在卖个关子先不说;
2.静力学,运动学为动力学服务,完整的任何一本流体力学都会有这三个部分,可以到图书馆查证;
3.两种理解不同而已,气体液体统称流体是我的理解.aero-hydrodynamics是专指那种研究;
4.已查证具备中学力学(物理)知识,且掌握熟练;
5.最后一句,你理解错误."你到底读过力学没有?不是物理哦!是力学哦!看清楚哦."
不过最后一句我收回!毕竟你是学过力学(物理)的.

小花 2005/10/3 16:51:44

1. hydrodynamics的意思,你、我以及大部分中国学者,都把它翻译为“流体力学”。
而实际上,在西方科学中,既存在aero-hydrodynamics,也存在hydrostatics。
你又觉得这两个词如何翻译为妥呢?你那本牛双上怎么翻译的?
不明白你所说的“aero-hydrodynamics是专指那种研究”是什么意思,至少我看到很多课程的名字就是“aero-hydrodynamics”

2. 你对于dragonfly的举例,我觉得没有学象我的说法。
因为至少hydrodynamics我已经可以有以上2种的扩展和不同,
我的说法是:对于至少有两种以上变化和扩展形式的单词,其中文翻译是否需要周到考虑以便满足所有这些扩展变化形式的翻译的合理性。

而dragonfly是否能有呢?
学你这样的说法,我也可以举出很多例子:
#1. together=to get her #2. friend=fri+end #3. manager= man + ager #4. hero=her + o
以上都是昨天看到的一个笑话中的内容,一笑了之的事情罢了。

3. “气体液体统称流体”是不错,没有理解不同的问题吧?

4. 至少我手头上的“MECHANICS OF FLUIDS”书,没有按照“静力学、运动学、动力学”这样分类来讲的
http://www.china-pub.com/computers/common/info.asp?id=19589
所以很好奇你所谓的“完整的任何一本”到底是哪本。
诚然“静力学,运动学为动力学服务”,但是并非因此所有力学分支就要按照这样去分类阐述吧?
否则,编量子力学的该吐血了。


就此问题的症结,我想提供以下几点意见供参考:
1. 国内对于“流体力学”四个字的官定翻译,存在错误,或者说存在一定分歧。
所以建议在这里讨论可以不用“流体力学”,而用英文原话比较容易理解。
我的观点是:aerodynamics(空气动力学)可以归类于MECHANICS OF FLUIDS(流体的力学、
或者你所说的“理论流体力学”、“完整的流体力学”)但是不能简单归类于hydrodynamics(流体力学)

2. “空气动力设计”这一中文词汇中的“动力”二字作何解释,我更偏向于理解为“impetus”之含义
“空气动力学”中的“动力”二字,虽然无疑是“dynamics”,
但是就aerodynamics所研究的内容来看,更多的,还是“impetus”
事实上从1804年凯立创立aerodynamics到现在,这门学科一直研究的就是如何让飞行器“飞”得更快更好。

而槟榔王车上的这个斜面设计并非是让车“飞”起来的目的,因此可能不适合用aerodynamics去解释,
用更通用的MECHANICS OF FLUIDS原理来解释,更加科学。

既是说,暂且不论“空气动力学”是否是“流体力学”的一种,先肯定它是属于“流体”之“力学”的。
但是如果因为“空气动力学”所研究的对象的特殊性,不适用于我们这个问题,
从而我们用比之概念更大的“流体”之“力学”原理去解释,也无可后非。

由以上科学的研究方法,逻辑上得不到解释者不知道“空气动力学就是流体力学的一种”的结论的。
因为解释者就是知道“空气动力学就是流体力学的一种”,在认为无法用空气动力学解释问题的时候,
同样可以用“流体”之“力学”这一更通用的理论体系来解释。

不过,现在看来,“空气动力学”(aerodynamics),的确不能简单地说成是“流体力学”(hydrodynamics)的一种。

3. 到底如何翻译才比较合理,我的建议是:
aerodynamics - 空气动力学
aerostatics - 空气静力学
hydrodynamics - 狭义流体力学、传统意义上的流体力学(水动力学)
hydrostatics - 水静力学
MECHANICS OF FLUIDS - 广义流体力学、泛流体力学、所有流体中的力学
FLUIDS MECHANICS - 流体力学

虽然我不是翻译专家,但是觉得至少以上翻译对解决我们这个问题有效。

iiik 2005/10/3 20:00:06

1.aero-hydrodynamics专指航空;
2.合成词与两个词之间的意思可有关可无关.TOGETHER的说法勉强,dragonfly龙飞对蜻蜓,hydrodynamics水动学对流体力学
3.完整一本书在图书馆都是.建议你看一些初级的,毕竟现在是说一个大范围.
建设去进修一下,我现在也是只正在读机械工程设计的硕士,对流体力学的问题很难给你再进一步的讲解,但毕竟也是有读过这方面的书,英语和基础知识请再加深

小花 2005/10/3 22:27:19

1. 我是想知道你所认为的aero-hydrodynamics、hydrostatics之中文释意,
以及这个含义和hydrodynamics之释意之对照是否科学合理。
因为正如你所说,合成词与两个词之间的意思可有关可无关,
到底是有关还是无关,权且看作所指对象真正为什么。

dragonfly是“龙飞”么?当然不是,老外说dragonfly,这个东西我们中国人看到了,会说蜻蜓。

hydrodynamics是指包含了“空气动力学”的“流体力学”么?当然也不是。
看看单纯hydrodynamics的书讲的都是什么,你可能会对它的真正含义有所理解
http://www.amazon.com/gp/reader/0486602567/ref=sib_rdr_fc/103-2442026-1641402?%5Fencoding=UTF8&p=S001&j=0#reader-page
相信你对目录里几乎每章都出现的“Liquid”的含义,和我一样理解为“液体”。

老外提到“MECHANICS OF FLUIDS”的时候,才包括“空气动力学”。
而你所提到的“理论流体力学”、“完整的一本”的书等,也是“MECHANICS OF FLUIDS”或者“FLUIDS MECHANICS”。

2. 既然你一再提到有你所提到的这种“流体力学”的书,给出书的作者的名字和出版社吧,何况你还读过。
单单提供“按照静力学、动力学、运动学分类来写”的“流体力学”书这一信息,恐怕很难找到你所说的这本书。
至少,我所在的一个全国排名前10的理工科大学的图书馆,随便抽本《流体力学》还没发现这么写的。

3. 既然你只是机械工程设计专业的硕士,我想对于力学的了解和英文等基础知识不应该和我有太大的差异。
作为一个理工科大学计算机专业的硕士,能够就此问题给你的意见,就是加深讨论问题的逻辑感。

现在这个问题的一些逻辑是这样的:

a. 不能用空气动力学解释的问题,用“流体力学”来解释,逻辑上无法得到解释者不知道“空气动力学”是“流体力学”的一种这一结论。
我不是女人,但是我是人,并不表明我不知道女人是人的一种。

b. “任何一本”书都是这样,只要有一本《流体力学》不是这样,从逻辑上就可以直接否定之前这个结论。

c. 既然合成词与两个词之间的意思可有关可无关,举一个无关的例子从逻辑上无法说明某个可能有关的情况也是无关的。
即不能因为dragonfly龙飞对蜻蜓,得到hydrodynamics水动学对流体力学的必然结果。

d. 坚持一个观点,需要用正面的事实来论证或者用反面的事实来驳斥。
提供“我的理解”、说“是人都知道”,说“我大概看出”、说“xxx都不会做xxx的”等等带有主观色彩的论断,
逻辑上只能支持主观的观点,不能反应客观的事实。
并且如果需要引证某个观点,逻辑上是坚持观点的人提供事实依据,而不是让被说服的人自己去图书馆找,
尤其是在被说服的人提出反面的直接事实依据之后。

以上是几个主要的因为逻辑混乱所产生的问题,建议提供别人意见的时候,先把自己的思路理清。
可能对你过于苛求了一点,因为自己整天和逻辑问题打交道,所以对这个比较敏感。

另外希望你能够发挥聪明才智和专业特长,多发表一些对车友有意义的帖子,大家好一起学习。

褒仔寮 2010/10/30 16:39:41

有他一定的道理,自己去揣摩

扑夜猫 2013/12/13 1:45:59

哇哦。。。逻辑好厉害。。。学生早就该注重逻辑的重要性了。

扑夜猫 2013/12/13 1:47:22

而且最后小花赢了!
帖子看完了。很精彩。
有空的话请发货。淘宝。

» 发表对本话题的回复,请用图形模式浏览: 槟榔王之全手工版碳纤维三轮车(新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