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设计的轨道车壳,是以RC平跑车+竞速航模的启发而设计的,我设计的是全包结构,目的就是为了最大限度减少阻力,打破传统的设计对气动性能的忽视.本车壳的基本原理在于伯努力原理的正反应用,正应用在于此车壳在处于高速运动状态的时候,风从正面吹来,那么依据原理,会产生一个气流差,使得上面的空气流速度低于下面的,这就可以产生升力.升力对轨道车来说不是什么好东西,所以在设计上,车壳基本是比较低的,基本阻止了升力的产生,同时上面几个曲线部分就是伯努力原理反应用,它的目的在于利用上面流速较低的气流在通过车体曲线的时候靠气流压住车的前/中/后3个位置,形成自然的下压力保持车的稳定,至于阻力问题,车的两侧均为平直结构,后大家看到的黑色实线在实际应用中均会是有大小不一的曲线截面的,这样一来可以保证同时拥有良好的空气通过性能.而对于最后面的尾定风翼与前面一样,是伯努力原理的反应用,形成一个单独的上风面,底下为封闭的结构,只允许气流从上部通过,形成下压,在设计中会采用S型剖面,这是一种稳定的气动结构,而整个车的侧面曲线也基本遵循S剖面,它会确保整个车身拥有好的气动性能,兼顾稳定.
我个人觉得这还不是一个很成熟的设计,本人也许是在班门弄斧,希望各位多多指教,完成新的革新!
你这个设计只考虑到利用风压把车下压没考虑到释放一定的风压可以减少车壳的阻力.把车尾放平点
会好些.
引用小刘在2005-4-16 21:15:29的发言:谢谢指教,我会修改的
你这个设计只考虑到利用风压把车下压没考虑到释放一定的风压可以减少车壳的阻力.把车尾放平点
会好些.
厉害,顶个~
先装车壳再装龙头凤尾吗?哈哈哈哈.
给你提3个我的看法:
1.沉
2.影响前后翼安装
3.平跑车上多出来轨道车前后翼的造型,会不会显得不伦不类
有了下压力可以增加轮胎磨地力呀!我觉得这设计很好。
引用yzd在2005-4-17 15:57:08的发言:正确!
有了下压力可以增加轮胎磨地力呀!我觉得这设计很好。
回上面:
是车壳减少的风阻的阻力大呢,
还是车壳重量带来的负载造成的阻力大呢?
引用小炫在2005-4-17 9:01:46的发言:这种“沉”和“多余”也未尝不好,车友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和需要进行改造啊。
给你提3个我的看法:
1.沉
2.影响前后翼安装
3.平跑车上多出来轨道车前后翼的造型,会不会显得不伦不类
不知小炫的车盖设计的怎么样了。建议车盖设计以减少空气阻力为出发点(至少感觉上做到这点),并能兼顾车友今后的改造空间
引用小炫在2005-4-17 18:21:09的发言:这个么,没经验不得而知。如果四驱车要装车盖的话,当然就有利了。
回上面:
是车壳减少的风阻的阻力大呢,
还是车壳重量带来的负载造成的阻力大呢?
引用老胡在2005-4-17 18:37:47的发言:为什么4WD上就有用呢?
这个么,没经验不得而知。如果四驱车要装车盖的话,当然就有利了。
呵呵
我觉得车壳只有2种用途:
1.美观。因为我自己也有改车壳的爱好,完全当静态模型对待~~哈哈哈~~
2.不让灰尘落到车里面——接灰尘用!!!
因为三轮车是为速度而生,装上盖怪怪的.四驱车自古就用盖,习惯了.不装盖倒觉得怪怪的.(自以为...)哈哈
忘记说了,本人的设计是为4WD的,这是接受大家意见重新设计的
另外,我个人觉得,车壳仅仅是看做摆设的话就大错特错了!大家现在都在追求极限,但是也许是极限的水平还没到,大家还没意识到一点点阻力对极限速度的影响
另外,我觉得车壳可以用PVC+真空吸塑技术来制做
哈哈!!!下图怎样啊???
哈 哈 !!! 再帖一个
很用心的设计!
看到老徐所贴的图,知道各位是否想到一个问题:
上面的真车,甚至是F1赛车,都是现实世界中充分利用空气动力学在车身上的典范。
众多高科技的设备和高智商的科学家、工程师,把很多的精力都倾注其中。
在这样一种背景下,赛车的车速得到的很大的提高,在没有革命性成果问世以前,现在的速度已经是非常极限的了。
但是,就是在这样极限的情况下,高科技为我们所能提供的在普通平跑道上的下压力,
作用在世界顶级的F1轮胎上,也最多能产生4倍于车重的摩擦力(F1在弯道车手承受最大4个G的离心)
而换在我们所跑轨道车的40倍车重的离心力来看,这点摩擦简直是微不足道的。
难道是那么多工程师、科学家,都还不如我们这些轨道车玩家?
当然不可能!
问题的关键是,我们轨道车可以借助于真车没有的一件东西:轨道。
正是轨道,提供了轨道车转弯所需要的大部分向心力,而绝非轮胎的摩擦。
事实上,轨道车轮胎不具备转弯功能,在转弯的时候摩擦反而是阻力。
由以上的分析,我的看法是:
1. 靠空气动力学来追求极限下压力,不是不可取,但是不聪明。
因为相对于电车或者真车,我们所能借助的除了空气,还有一样他们都不具备的东西——轨道壁。
并且,轨道壁所能产生的作用,远比空气动力学的大。
如果真车也有轨道,我想现在所能提供的向心力,远远会大于4个G。
2. 是否需要增加下压,取决于轮胎的打滑程度是否严重。
如果存在严重的打滑,除了增加下压,还可以换用摩擦系数比较大的轮胎材料。
3. 增加下压,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轮胎的摩擦。
但是应该值得注意的是,这里所谓的摩擦,是指轮胎提供“动力”所需要的摩擦,既纵向摩擦。
在轨道车还不具备按照弯道方向自行改变前轮角度转换功能时,横向的摩擦在弯道永远是阻力。
老徐所说的“侧向漂移”很多车友都有误解,
但是其中让我印象最深刻的一句话是“轨道车本来是直走的,如果转弯,就是发生了‘侧向漂移’”
按照我的理解,也就是存在了“横向摩擦”造成了阻力。
不过无论如何,此贴还是好贴,设为精华了
哈哈哈
没错~~
嘿嘿~
要说减少风阻增加轮胎抓地,直道时候确实可取~哈哈哈
弯道就是阻力了。
所以我说:
我觉得车壳只有2种用途,
1.美观。因为我自己也有改车壳的爱好,完全当静态模型对待~~哈哈哈~~
2.不让灰尘落到车里面——接灰尘用!!!
平跑车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