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限制公开组应该说是这次比赛的重中之重了,众多高手都先以这个项目作为关键来攻克。
早在试车的时候,上海车手陶磊(本站区长)就作出了单圈3.98秒,合45.48节的车速。
但是此车在第二圈不断加速后飞车,十分可惜。
7月31日上午,众多车手仍没有能够摆脱飞车的噩梦。
上海的桃磊,台湾的尖兵,厦门的烟头家都有放车。
但是本次轨道组织方设定的全固定轨道和车手放车前向车上喷洒的WD40润滑剂都加大了跑完三圈的难度。
固定的轨道让在直道得到完全加速的赛车进弯后的缓冲减小。
WD40让导轮垂直方向的抓轨也变得很困难。
最后,在中午结束前,内蒙古车手王寅(本站会员“小炫”)力压群雄,率先将39.23节的三轮稳定在轨道中,成绩为13.84秒。
下午小花还没有到赛场之前,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
上午一直没有出现的上海车手王海峰,将此成绩一下子提高了0.66秒,以13.18秒(合41.20节)率先迈进了40节大关。
此车仅用了普通的海面胎配合以胎水,将飞车的因素减小。
至此,疯猪胎版本的高速车还没有一辆能够稳定在轨道中。
第一天下午最后仅2位车手做出成绩。
竟争第二天逐渐进入白热化。
疯猪胎版本的车在不断的飞车中终于找到了能在高速下保持稳定的方法。
上海车手刘轶斌(本站会员“天才的祈祷”)创造了13.54(合40.10)的成绩。
桃磊第一个突破13秒大观,以12.75(合42.59节)的车速迈入42.5节,直逼槟榔王的43.75节。
下午是最后的机会,放车的车手多了起来。
但是因为试车次数太少,先前没有放车或者放车不多的车手显然不能一下子适应轨道的情况。
众多高手都以极快的车速跑过第一圈而在第二圈处飞车。
这个时候,换过铝导轮的烟头家(本站板主“烟头小子”)一下子跑出了11.94秒的成绩,不但进入了12秒大关,还一举打破了槟榔王的记录。
至此,轨道车在标准龙王道中的成绩,一下子被提升到45.48节,约68.76公里/小时。
桃磊眼看到手的Turbo35-GFX充电器跑掉:)
而另一匹黑马也在这个时候跳出。
大连车手殷师钰,原来只有约34节的实力。
经过哈尔滨魏小普先生(本站会员“wei”)的指点,在第二天下午一下子跑出了12.61(合43.06节)。
成为进入12秒大关的第三人。
这个时候,桃磊放弃了四轮比赛的争夺,又重新投入了无限制比赛。
经过多次飞车和调整后,又把自己的成绩定位在了12.19秒。
不但重新夺会了第二的位置,还同时成为打破43.75节记录的第二人。
下午的比赛还有如TQ车队重多车手,哈尔滨魏小普先生等车手放车,但是最终都没有能够把成绩做下来,十分可惜!
王海峰也拿下了原来以有成绩的车,但是最后也没有作出新的成绩,不过他这样的竞争精神值得佩服。
桃磊用第二的车换下了原先第三的车重新做成绩,但是最后也没有能够进入12秒大关。
比赛的冠军由烟头家的蔡智君获得,陶磊第二,殷师钰名列第三。
而天津车手韩欢在最后一次放车的时候虽然仅跑出了17.27的成绩,但是因为其他车手放弃成绩,也排到了10名以内。
可以看出,对应这样的赛制,象桃磊一样准备多辆有相同实力可以完赛的车,是应对良策。
第一天飞车错误不在WD40,这点似乎大家都有不太正确的认知
第一天上午放车,组委会认定是WD40的问题,于中午更换轨道,应为全新轨道无WD40污染,那为什么整个下午还是不断的有射车,完全不是WD40的问题,当然也不可能使轨道的问题,因为轨道全新。
基本上比赛前一天我们有试到飞车,所以赛前一晚我们队所有飞鱼系车都加装了铝导轮,防止飞车,这才是第一天比赛为什么我们的小玄第一台跑回来的原因
恩,对于WD40的争论,的确目前还没有定论。
不过如果说上43节一定要用铝导,也未必准确。
比如这次无限制第三的车,就是上下塑料导轮。
对于这个问题带比赛的事情全部告一段落后,小花会谈谈自己的看法。
这会第3的车..我和芦苇研究,前后翼2MM,强度小但是有韧性,
可以吸收震荡所以用胶导也不飞
老徐新底盘太硬了
过弯过于灵活,用胶导容易飞车。
桃子,小郑都是。
小炫的解释,小花把它归结为“吸收说”。
小花暂且不说自己的观点,是不是有车友还有别的说法呢?
大家把可能的想法都说出来看看。
小花 怎么没有小振的车的图片啊 《三轮 四轮》
引用小炫在2004-8-4 22:31:31的发言:
这会第3的车..我和芦苇研究,前后翼2MM,强度小但是有韧性,
可以吸收震荡所以用胶导也不飞老徐新底盘太硬了
过弯过于灵活,用胶导容易飞车。
桃子,小郑都是。
此说法并非科学性...硬与过弯过于灵活是两个概念...难道胶导就这么差吗???
大家对此款底盘还是刚刚认识而已...定论未必下了太早吧...
小郑的车也有拍,整理图片后统一上传到会员区。
.........小花.....檳榔王兄的43.75節車速是有過720度.......預計要減個兩三節的車速.......才測的準數據......如這次全國賽45.5節車速冠軍減個2.5節過720度的車速.......約為正飛魚跑道的43節整........跟檳榔王兄的43.75節.....仍然有著0.75節的差距存在........當然也聽過小鄭兄說檳榔王兄曾跑出未過720度50節的車速....但是第二圈就飛了......
的确啦,本次比赛轨道方面的差异在于:
比槟榔王轨道的简单之处:
1. 比赛采用的是跑连续3条中道的方法,无720度换道器。
2. 多了约10片轨道的直道加速。
比槟榔王轨道的复杂之处:
1. 比赛轨道材质偏滑,容易飞车。
2. 多了约60片轨道的全8字弯减速。
有一点不明白的是槟榔王所跑轨道是否固定,我想这对车速也是有很大影响。
各位可以谈一下以上因素对比赛成绩各会带来多大影响,不要把注意力光集中在了720度上了。
恩...说实话..这次的跑道滑,又有12个连续8字弯...大大的加大了飞车的机率,所以重点并非车速更主要的是考验车的稳定性,只有将车稳定了才能进一步提速...我也是考虑到车速的控制才换用铝导及加大下压角~~~不好跑~~:)
........還有上升空間.........看樣子車速因該還可以更快.............
现在问题是车速大家都能够提高~~~就要看谁做的车又快又稳了~~~
大连车手殷师钰,原来只有约34节的实力。
大哥呀!!!!我34节就去比公开组!!!我~~~~~~(不说了!!!)
引用盧永發在2004-8-6 13:24:05的发言:据我烟头小子佩服的权威的技术人员预测+1节足够已...所以我们不必要争论这个问题..
.........小花.....檳榔王兄的43.75節車速是有過720度.......預計要減個兩三節的車速.......才測的準數據......如這次全國賽45.5節車速冠軍減個2.5節過720度的車速.......約為正飛魚跑道的43節整........跟檳榔王兄的43.75節.....仍然有著0.75節的差距存在........當然也聽過小鄭兄說檳榔王兄曾跑出未過720度50節的車速....但是第二圈就飛了......
就是...不要与宾狼王的成绩互相比较,才不会把我们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我有个问题 所指的胎水是???
我们感谢小郑,卢勇发对我们大陆车手的勉励...
我都還沒說話呢......感謝我做什麼....我要開始發言了
1.似乎大家都喜歡拿檳榔王來比較.....當然這是一個好現象,有個假想敵當目標是好事
我建議以中軌三圈與三軌三圈過720度作換算比較......應以46.75節作為目標才算正式超越檳榔王
計算經驗值為內外道折損1.5節....720交換器再折損1.5節方式計算。
2.檳榔創造的記錄.....軌道是膠帶沾於地上.....同此次比賽形式。
3.關於wd40使用問題.....小鄭在這裡明確規範,選手在使用上務求適量,跑道是大家所共有
不可自己跑完後造成其他選手的困擾......淪落到台灣比賽因無規範的跑一次車擦一次軌道的窘境
只是一種痛苦。
4.飛魚版車型出自小鄭傳承....天豪2代車款更是小鄭與天豪公司合作之飛魚型改良版.....勿在此爭論
孰優孰劣.....因是同根生,僅望更自擁護者能再更精進,各自再把其潛能完全發揮出來才是良策。
5.關於飛車問題小鄭的見解是這樣......馬力過強的,都想著辦法盡量穩住車,馬力不足的,
都想著怎樣讓車更為省力與流暢,這本是玩車的不同階段,何罪之有,老蔡與陶磊車屬前者
殷施鈺的車屬後者......分別各居冠亞季......明年會是怎樣的場景,誰也說不准。
6.小鄭不是很贊成以車隊角度出發去看這次比賽,在車場上人人的對手都是自己......
要我加入車隊名義者也不是沒有.....但小鄭婉拒.....真要名利,小鄭要號召一超級強隊也非難事
小鄭如車子不因榮譽精神拿掉也算第四,名次對我來說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也跑出我個人有史最佳成
績,我戰勝了自己,4年的瓶頸,我進步了,我勝利了。
關於車隊的最終結果.....就是會有一個明星出現,其他都是眾星拱月。可以有聯盟形式相互提升
技術,但切勿成群結隊成為利益團體,否將是本末倒置,失去了最可貴精神。
7.關於飛魚車此次成績我不甚滿意,其原因多半出於下鋁導輪打磨型態,一個環節正確與否
可以讓一台車的車速有2-3節的差距......TQ車隊可望借鏡,看到跟做到可以差天差地。
想到什麼時......再補充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7 3:57:57编辑过]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4-8-7 19:08:04编辑过]
其实这次比赛我发现很多车手车速都超快~~~~比我这个成绩高的人由于某种原因没有完成3圈的使命...大有人在~何况还有一些无名的高手无法到达现场比赛.....我才侥幸得冠~~千万不必为了某些没意义没结果的东西争得伤感情...
其实烟头不必这样劳气。
其实每个车友都以槟榔相比,都是希望能超过前人。
他是传奇的人物,是我们的偶像。但我们并不希望永远在他之下,所以才事事以他为基准做比较。
哈哈...各位车友:有必要这样作对比吗???大家如认为需要作真正的比较,下一届发出邀请,请槟榔王来大陆同场竞技吧...
大家都在比轨道比器材,就是忘记了比赛其实是人在比!
老徐大叔给出的倒是另一个比较思路,呵呵,值得考虑啊。
今天呆在家裏一天,上午做了一台四輪和一台三輪(先前已完成了部分工作),下午不停地繞馬達,總算了繞出了3顆較為滿意的轉子(和自己以前相比)。
到62片帶720的軌車裏試了試車,比之一個月前,速度和穩定性都有了提高。自己也合心的笑了一笑。
雖然,我的水平還是很有限,但我是個愛學習的人,在不斷的學習中,一定能提高自己的水平,向濟南賽中的高手靠攏。
煙頭的成績是大陸目前全國正式最高記錄.....這是無庸置疑的客觀性!
別爲了超越與否傷了腦筋,玩車有如做人,超越自己才是真正的勝利。
火舞的精神值得大多數人的學習。
从“火舞”在论坛上的发言来看,还真有点当初芦苇的味道。
芦苇现在已经是一个高手了,相信火舞还很快能够成长起来:)
呵呵~小花言重了~~我不过还是一介草民阿~~:p
最近发言少了~思考多了~~所以经常潜水
支持火舞啊~呵呵~~有什么问题都放到网上,会有真人指点你的
芦苇客气,前些天写轨道车力学分析基础篇,才发现这些问题你早有研究过。
从你的发言中我也借鉴了很多,过一阵子忙完协会和比赛报道整理的事情我会把前段时间的研究成果发上来的。
其中包括:
1. 抬脚与否的决定因素;
2. 飞车的原因;
3. 轮胎摩擦对于导轮设置的影响;
4. 轴承受力分析和最佳状态的提出;
等等,基于力学分析篇之动态平衡模型。
这会第3的车..我和芦苇研究,前后翼2MM,强度小但是有韧性,
我的车前翼厚度4.6mm宽度5mm。
后翼厚度3.2mm宽度5mm,强度不算小吧?
这辆车是5月份做的实验车~~新做的比赛版本的车,当天上午飞车,粉身碎骨了~~
刚才用朋友的帐号发言了~~呵呵
由于是实验车所以敢上下全用塑料导轮~~加上当天中午和老徐的谈话,让我一点负担都没有了。
真的要谢谢老徐!!!哈哈~~当然我的成绩有运气的成份~~但事实证明我能跑到43节,我已经心满意足了~~~
殷师钰唯一不满足的就是充电器了,呵呵:)
实验车是实验什么理论的呢?有结果么?
别提充电器了~!全是眼泪!!
实验我做的前翼到车轴的距离~~结果~~还算成功,快~但不一定不飞~~呵呵
什么是单峰吕导
双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