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讨论区列表: 技术研习与探讨

我的心得 与大家共享 关于思路

BDDS-虫 2008/5/28 10:33:13

最近排齿车大有愈演愈烈的势头

在这里 想和大家探讨一些关于车的制作和调教的问题

先说制作

我们在准备制作或者设计一台车的时候 会考虑那些问题呢

考虑的这几个问题之间又是什么关系呢

我个人浅显的认为

决定轨道车速度的最终因素 仍然是材料

那么决定车速的最终材料是什么呢 我觉得是电池

因此 我认为

在设计和制作车体的最初阶段
 
首先要对现有的电池做到心中有数 至少要知道它的放电能力 放电电压

之后 才能在电池能够允许的能力范围内 设定马达的相关参数

再根据马达的输出能力 配备相应的齿轮 调整车子的设定

个人认为以上是环环相扣的 

再说调教

我认为 所谓调教 就是根据现有的车台特点

设定其在轨道中的行走姿态

并为了达到这个姿态 所做的调整

那么 我们磨导轮 磨轮胎 都是为了这个目的

我想 这就是徐大叔所说的 抄车永远不会快的原因吧

也欢迎大家提出不同意见

天使四驱店 2008/5/28 11:24:52

抄车永远不会快的原因吧!这句话未免有点笼统武断吧。抄车的概念是什么呢?是模仿吗?基本上现在的三轮车都是一个模式出来的吧。相对来说,我个人觉得针对不同的跑道对车子进行设定才是关键。因为跑道不是一成不变的。不过材料决定速度这个观点我十分认同。

BDDS-虫 2008/5/28 12:23:44

你好 

可能是每个人所重视的方向不一样

我可能是属于更重视车台的设计

稍微忽略轨道的摆放形式

因为我觉得 无论轨道怎么摆放 不外乎有两种

直道和弯道 (忽略无限制玩法中不会见到的桥 坡 和波浪)

因尔对于我来说 在重要因素确定后 我的所有的设计方向

都是针对于 长度45CM 理论径向宽度115CM 中心半径57CM的

这个圆来开展的

现在轨道车很冷

希望大家一起讨论 谢谢你的回复

张思圆 2008/5/28 12:51:44

ultra PEF ,重量轻,可以浮在水面,冲击吸收强度高,1CM 的ultra PEF可以承受20吨的重量
又发现了一种用于羽毛球拍的材料,不知道是否适合用于四驱车上面

天使四驱店 2008/5/28 14:00:09

不用客气。老实话,我和你水平差的太多啦。只是发表一下自己的观点而已。

不会变的爱 2008/5/28 14:07:59

虫虫要是能配上车子在讲讲就成精华贴了呢 哈哈~

。韩雪立。 2008/5/28 14:18:52

过来看看 其实现在的很多朋友 在玩车的时候都是连基础都没做好 就 开始过度的追求模仿别人的车子 和结构比如说有一个 紫车友居然把 自己的排齿车在网上卖500元(他车的 排齿 齿轮的轴承孔居然打歪了0。5MM)


同样是F1 差距咋那麽大内!!!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28 18:54:27编辑过]

BDDS-虫 2008/5/28 14:33:46

引用不会变的爱2008-5-28 14:07:59的发言:
虫虫要是能配上车子在讲讲就成精华贴了呢 哈哈~

hehe 谢谢回复 

我做车的一些思路已经说出来啦 照片吗 就真的只有论坛上的那些了

因为我也没有相机呀

到是我觉得真正能称得上精帖的 是兔子大叔的35节的那个帖子 

我所说的这些 也都是要以35节基础那篇帖子为先决条件的

属于基础上面那些比较虚的东西 呵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31 20:18:09编辑过]

天使四驱店 2008/5/28 15:51:09

500块。厉害咯!其实轨道车在目前来说,更需要的是创新。千遍一律的车型实在没意思。一点风格都没有。

hadce 2008/5/28 16:55:53

HEHE ~路过~~~~~~~~

刘丁 2008/5/28 17:09:52

来了,张弛做车的细致程度在北京他的家里就已经所见了
他对车的研究勤奋刻苦精神我也有所耳闻
你说的对,现在速度上是电池性能做为平台的
如果没有去年的1600大平头
没有突破性的成绩
在AD杯,很多人都在抄
电机转子设定更为可笑,没有考虑电池在大倍率放电时的状态
联盟杯大家的转子敢去大胆设定,因为有1600大平头
记得在去年驱王的比赛,我和韩美丽在一起讨论车子如何设定
测试完电池之后,就没心思了
韩美丽的学生最快51秒转子没错应该是0.5双8匝[全场最快]
我带的重庆学生小学组冠军54秒转子是0.6单9匝
为什么单双线的表现在驱王比赛差距如此之小
电池数据现在公开:3.5A充电,5A放电,所做30颗电池最好的放出1350MAH,最少的720MAH,循环若干次后不到1600MAH,大家想,开50秒,转子设定双8的0.5还是有些冒失了,掉速很严重,职能 说韩雪力胆量够肥

BDDS-虫 2008/5/28 17:17:41

引用天使四驱店2008-5-28 15:51:09的发言:
500块。厉害咯!其实轨道车在目前来说,更需要的是创新。千遍一律的车型实在没意思。一点风格都没有。
你好 关于你的观点 我有不同的意见

当然我并不是反对革新 只是我觉得按照现在轨道车的状况来看

基本功仍然是第一位的 也是最应该被强调的

广义上的模型 可以理解为是 理论状态的体现

但是现在又能有多少人把自己的车做到理论状态呢???

至少我自认为是没这个能力 因为实在是过于艰难

纵观台湾地区的车台变化 从1100时代的43节到SHV时代的56节

外型布局上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我的理解就是没有过分的强调"个性"

我认为的强调基本功的观点也正源于此

至少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

在没有把基本功做足的前提下 真的不敢妄谈革新和个性

BDDS-虫 2008/5/28 17:25:55

引用刘丁2008-5-28 17:09:52的发言:
来了,张弛做车的细致程度在北京他的家里就已经所见了
他对车的研究勤奋刻苦精神我也有所耳闻
你说的对,现在速度上是电池性能做为平台的
如果没有去年的1600大平头
没有突破性的成绩
在AD杯,很多人都在抄
电机转子设定更为可笑,没有考虑电池在大倍率放电时的状态
联盟杯大家的转子敢去大胆设定,因为有1600大平头
记得在去年驱王的比赛,我和韩美丽在一起讨论车子如何设定
测试完电池之后,就没心思了
韩美丽的学生最快51秒转子没错应该是0.5双8匝[全场最快]
我带的重庆学生小学组冠军54秒转子是0.6单9匝
为什么单双线的表现在驱王比赛差距如此之小
电池数据现在公开:3.5A充电,5A放电,所做30颗电池最好的放出1350MAH,最少的720MAH,循环若干次后不到1600MAH,大家想,开50秒,转子设定双8的0.5还是有些冒失了,掉速很严重,职能 说韩雪力胆量够肥

谢谢 丁丁的回复

今年的联盟杯又要开始了

我想 随着新规则的推出 必将是对参赛选手基本功的一次挑战

拭目以待了

不会变的爱 2008/5/28 18:01:44

引用BDDS-虫2008-5-28 17:17:41的发言:

你好 关于你的观点 我有不同的意见

当然我并不是反对革新 只是我觉得按照现在轨道车的状况来看

基本功仍然是第一位的 也是最应该被强调的

广义上的模型 可以理解为是 理论状态的体现

但是现在又能有多少人把自己的车做到理论状态呢???

至少我自认为是没这个能力 因为实在是过于艰难

纵观台湾地区的车台变化 从1100时代的43节到SHV时代的56节

外型布局上基本没有什么太大的变化 我的理解就是没有过分的强调"个性"

我认为的强调基本功的观点也正源于此

至少我个人是这么认为的

在没有把基本功做足的前提下 真的不敢妄谈革新和个性


是啊,可以看到台湾的车速并不是靠什么“个性”的车型而提升的
而是靠基本功和电池的能力
很多初级玩家看到排齿车 都开始效仿 可是在看看那些车实在有些可惜材料了……
还是做好基础吧~

不会变的爱 2008/5/28 18:34:15

引用BDDS-虫2008-5-28 14:33:46的发言:

hehe 谢谢回复 

我做车的一些思路已经说出来啦 照片吗 就真的只有论坛上的那些了

因为我也没有相机呀

到是我觉得真正能称得上精帖的 是兔子大叔的35节的那个帖子 

我所说的这些 也都是要一35节基础为先决条件的

属于基础上面那些比较虚的东西 呵呵

是啊~~~可是兔子大叔没有写完~~~以后可能也不会写了 真可惜啊

。韩雪立。 2008/5/28 18:49:10

因为兔子写的那点东西 车友要是能真正领会的话 就已经具备35节的能力了

王颉 2008/5/29 6:11:03

个人认为,张弛所讲的问题,其实是一个大家所一直考虑的究竟哪里重要的具体化。
可以以电池——电机——设定——调节——电池 完成一个做车的循环。
这个循环所必须满足的便是后一个方面的考虑必须在前一个方面所能承受的范围之内。
而这里所谈的创新,
个人理解是在考虑中的一种变化,但又不超越这个变化。
诸如轮胎的设定,可以自己去根据跑道与导轮进行调整,而并不是一直所谓的前滑后抓等等,但也不能胡扯的去搞些不现实的东西。

就目前的排齿车,没有资格发表评论,我也没搞过,只见过。
但排齿只是一个 传动的形式而已,内在的变化仍旧很多,如果一味的去追求形式上的一样,一定不会快这一点是肯定的。
所以,还是应该公开一些值得注意的数据,诸如电池放电等,毕竟每个人不是都有那么多设备—_—

谢谢

BDDS-虫 2008/5/29 8:41:23

谢谢大家对于我提出的这个思路的关注

对于一些朋友提出的关于公开电池的数据的要求 我的看法是

1 BDDS车队在这方面没有秘密 我个人在这方面也是完全参照兔子大叔在论坛上公布的畜生电的

数据为参考的

2 对于专业设备检测出的电池性能 也仅仅是这支电池该次充放循环的数据 并不能代表电池下次甚

至下下次的数据 也正基于此 我一直不知道为什么要了解电池的内阻 因为从我个人的经历来看 即

使是同一颗电池 每次充放循环后所显示的内阻也是不同的

3 对于电池 我所能做的就是 单颗做完充放测试以后 挑选性能接近的进行配对 然后定期的进行

充放维护 比赛后扔掉 仅此而已

4 对于自然界 万物都不能跳出三界五行 我想 对于轨道车 我们也无法回避自然规律的束缚 这

可能也是我发这篇帖子的初衷吧 顺势而行. 

王颉 2008/5/29 9:45:06

呵呵,我的意思是,有些需要仪器测量的东西,(不算机密)希望有人能给我们发表一下数据拉,虽然只是个参考,但也要心里有底

...

BDDS-虫 2008/5/29 10:45:17

http://www.tcfans.org/bbs/dispbbs.asp?boardID=28&ID=2861

这个还不够吗?

。韩雪立。 2008/5/30 13:38:12

其实我们知道的所有东西!!! 论坛里都有! 只是很多朋友没有仔细去找去思索.

darkangel 2008/5/30 20:25:28

虫,我那天说的方向,应该没多大的错吧,其实我觉得应该从电池和车身的材料开始改进,如果理论到了极限,就开始从材料入手,我说的那个超强聚乙烯纤维在小学时就看过,头发丝那么粗的纤维用一般的剪刀就已经剪不断了,做出来的板子27mm的坦克主炮炸也只是打出了一个小小的凹下去的痕迹

小炫 2008/5/30 23:23:04

走入误区了
就现有的材料 到达60节也是有可能的

大陆现在的成绩最高只有49将近50 台湾那边都用普通玻璃纤维跑出55以上

现在现有的东西还没玩到极限 想新材料完全没必要

还是先打基本功吧


刘丁 2008/5/31 11:02:14

[quote=小炫,2008-5-30 23:23:04]走入误区了
就现有的材料 到达60节也是有可能的

大陆现在的成绩最高只有49将近50 台湾那边都用普通玻璃纤维跑出55以上

现在现有的东西还没玩到极限 想新材料完全没必要

还是先打基本功吧
小炫说的对,看看槟榔王吧,才知道什么是轨道车的基石
车体的制造是前提
好的电池是结果
没有前提哪来结果

BDDS-虫 2008/5/31 14:55:23

恩 确实有点偏离我发这贴的初衷了

因为在之前的回复中也阐述了我自己对于基本功的重要性的态度

怎么说呢

我所认为的这一整套做车的思路 完全是建立在合格的基本功的基础上的

也就是我在之间的回复中说的 有没有把车做的接近理论状态

比如说 同一颗打磨好的导轮 在4个不同的方向用质量过关的电子卡尺测量

可不可以控制在0.01MM以内的圆度误差

可不可以控制在0.01MM以内的同心度误差

上下端面可不可以控制在0.02MM的圆跳动误差
这仅仅是一颗导轮

从宏观的4轮车台上来说

能不能做到4个轮子的接地点在同一理论平面内

前后翼上的上下层导轮是不是各自在设定理论高度

至于 传动的顺畅性 在兔子大叔的35节的帖子里早有讲过

这里就不在赘述了

而对于基本功这个概念来说 上述的例子仅仅是小小的一部分

我曾经和北京的小立探讨过

我们到底可以把车做到多准呢?

呵呵 看来合格的基本功是需要一些自虐性格的

这也是 之前的论坛风云人物8了先生在发表了击沉小郑的帖子后

几位所谓的高手集体反对的原因

这也是 我在之前说的 在没把基本功做好的情况下

真的不敢妄谈革新的原因

有心的朋友 也许可以从几届比赛的车速变化中看出些端倪吧

不知道各位朋友是怎样

至少对于我来说 每当想到一些革新结构的时候 真的会问自己

我已经把现有结构做到 理论 状态了吗???

十分感谢我的朋友们对这篇帖子的关注和支持 谢谢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5-31 20:29:06编辑过]

ufo 2008/5/31 17:04:42

我想问下台湾的跑道与大陆的是否有些不同??

小吴 2008/5/31 18:10:15

张弛的车帅,人更帅~~~YY中。。。期待这次比赛的成绩

天使四驱店 2008/5/31 20:10:01

跑道是不同!看着很危险的样子。

老徐 2008/6/1 23:00:35

很久、很久沒見有討論技術的話題了......難得肉肉有如此熱心......鼓掌

天使四驱店 2008/6/2 11:16:59

好久没见你露面才是真的!!

恩 谢谢大叔夸奖

BDDS-虫 2008/6/2 11:42:38

发这个帖子微观的初衷是和大家探讨下基本功的重要性以及我个人的一些做车的思路

从更高一层的宏观上来看 也的确是出于论坛和大陆轨道车现状这方面的考虑

也许现在大陆这边的轨道车不能算很景气吧

少数人的高速也许会限制轨道车大环境的发展

而多数人的车速上来了 才能真正的促进这个环境的健康发展

我想 这可能也是当初筹办联盟杯的初衷吧

只有大家都能跑出满意的车速 这样才有可能互相提高

但是现在很遗憾的看到 车速反而制约了轨道车市场的发展

真的很怀念 01年左右的那段轨道车的甜蜜时光......

李艺超9X 2008/6/2 12:31:27

我是很怀念当年在北京科技馆跑HJH赛道的那段时光,哈哈。大家一起研究四轮突破30节的那种精神。
北京的小韩,肉,毕龙飞,任伟,卢速,李森,李群,万新他们.......................

李艺超9X 2008/6/2 12:34:03

现在不知为什么很多人对轨道车的问题越来越少了,我想为大家解答,可是没人问.

。韩雪立。 2008/6/2 21:12:22

你希望解答哪一类型的问题???

李艺超9X 2008/6/2 21:57:45

只解答关于车方面的。

天使四驱店 2008/6/2 22:30:06

引用李艺超9X2008-6-2 12:34:03的发言:
现在不知为什么很多人对轨道车的问题越来越少了,我想为大家解答,可是没人问.
因为现在很多玩的人速度都不慢了。
做关键就是玩的人少的很!

张思圆 2008/6/2 22:34:09

引用李艺超9X2008-6-2 21:57:45的发言:
只解答关于车方面的。
选择放车时机、轮胎与温度湿度的关系

。韩雪立。 2008/6/4 2:02:22

其实需要提高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只是很多人还没意识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8-6-4 2:42:24编辑过]

四驱改 2008/6/12 8:32:36

细节决定一切 哈哈

b4 2008/6/12 12:40:23

先有试车的跑道再说吧

没有试车的跑道 和试车的机会

一切都是白谈

EFS 2008/6/22 0:12:10

引用。韩雪立。2008-6-4 2:02:22的发言:
其实需要提高的人还有很多很多。。。只是很多人还没意识到。

丫又说我呢……现在的轨道车确实发展到了一个瓶颈……

南健 2008/6/29 19:51:04

引用王颉2008-5-29 9:45:06的发言:
呵呵,我的意思是,有些需要仪器测量的东西,(不算机密)希望有人能给我们发表一下数据拉,虽然只是个参考,但也要心里有底

只能说,等你有了测试条件之后就会明白别人测的对自己都没有意义。
很多东西都是非自己去测不可的。

又曼 2008/11/11 15:10:06

这么好的帖子应该进行加亮和置顶。太好了,心中很多的错误想法得到了纠正,明确了努力的方向。谢谢BDDS-虫的无私的奉献。
敬礼。

可乐兑水 2008/12/3 4:13:22

执着于某一方面的优越,只能是作茧自缚.追求平衡才是提高的最根本途径.太多人在一些看似闪耀的"技术"面前看花了眼,能用未必会用,会用了未必知道啥情况用,什么时候该用,怎么才好用...盲目的求快,最后只是落个欲速则不达.等到碰壁了再回头看基础问题的时候,会发现,自己已经无法平心静气的接受和理解了.

张思圆 2008/12/3 9:55:16

个人觉得基础做好了之后还要注意细节,比如说底盘和齿轮吧,塑料材料,必然是会有一定的热胀冷缩,做车的时候那个热胀冷缩的程度是否会和你比赛时的程度一样呢,我想这也是有些车刚做好的时候觉得挺快,但是比赛就不能完全达到理想速度的原因,再就是很多人喜欢抄,如果抄的时候能够学到别人的精髓那还是有这个必要的,但是很多人抄车只是单纯的模仿,这样又能学到什么呢

可乐兑水 2008/12/4 3:55:38

也并非什么都没学到.只是容易走偏而已.

hz950427 2008/12/30 10:33:08

轨道车就是要不断创新,这样才能提高速度,至于抄车那不是说不快,只是速度不会进步永远停留在那里. 在这轨道车很冷的时候希望大家多多创新,来提高速度

天使四驱店 2008/12/30 12:17:01

引用李艺超9X2008-6-2 12:34:03的发言:
现在不知为什么很多人对轨道车的问题越来越少了,我想为大家解答,可是没人问.
对车子的探究越深就越发现自己的肤浅。最近对导轮大小的选择和打磨的形态开始走进误区了。可以帮忙解说一下吗?谢谢!

woaiziwei 2008/12/30 19:37:30

路过,学习下

老徐 2009/1/5 3:39:21

引用天使四驱店2008-12-30 12:17:01的发言:

对车子的探究越深就越发现自己的肤浅。最近对导轮大小的选择和打磨的形态开始走进误区了。可以帮忙解说一下吗?谢谢!
要解说导轮,太简单!!!!
先去分析前上导轮干吗用的,前下导轮又干吗用的,后上导轮干吗用的,后下导轮又干吗用的......

懂其原理,才能得到真果

洗车梦 2009/1/5 18:34:11

很好 阅

» 发表对本话题的回复,请用图形模式浏览: 我的心得 与大家共享 关于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