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位小学老师,是一个新手,看了论坛很长时间,自己动手做了一辆车。请各位好手、前辈多多指点。教了我,也就是教了我的学生。先替我的学生谢谢各位。
图片拍摄,制作很外行,参考了小花的帖子,但还是不很知道怎样能更好地反映出车子的各个部位,要点,先贴上来请多多指点。
车架用的是天豪的普及套装,把导轮换了,因为装了滚珠轴,原来得导轮孔太大了。
希望各位全方位的支点。
放弃螺丝,用牙签或碳棒+渔线来固定前后翼,减小前翼前倾角度,把全车下导轮高度再降低一个垫片,把前导轮向后移一个孔位,导轮和轮胎要仔细打磨。
另外车车要保持干净。
请问EFS:放弃螺丝的理由是什么???
当速度到了一定的阶段螺丝还是重要的 我们还没精确到这几颗螺丝的差距吧
我是第一次有做车的感觉。本人接触轨道车时间不长。之前都是买了零件拼起来往跑道里一放就完。根本没有补强、磨胎,磨导轮这种概念。接触了本论坛,才知道有做车调整车这么一说。
制作本车的想法是想知道此车的升级空间,因为很多学生拥有这种车。希望得到各位的帮助,给学生们一个努力的方向。
还是请大家多多指点。
给学生们一个努力的方向:
1.导轮必须打磨,上大小下是玩轨道车的定律.......关于上下差为多少,多多实践总结吧
2.后下导轮再往下一点,有待提升车速的稳定性,可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调整的乐趣和提升......
后下导轮是不是应该比前下导轮来得稍低活相平。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呢?
如果是,那么三轮的设置是否同理。
我看了网上很多的作品,好像并不一定。是我十分迷惑的一个地方。
另外,前后上下导轮的间距应该一样还是另有讲究。
请徐老师和各位同好不吝赐教。
引用老徐在2006-6-7 15:28:15的发言:轻;但你非要用螺丝我丝毫不反对。
请问EFS:放弃螺丝的理由是什么???
引用又曼在2006-6-8 10:02:20的发言:这个问题问了很好,有关导轮的设置问题,本人在论坛上谈论过多次了,可惜大家还是不断的问,实在很难理解大家上论坛为何不认真看一些真正有技术含量的帖和来交流呢.......今天,由于小学教师为了更好去教学生,本人在这里将重谈一次:
后下导轮是不是应该比前下导轮来得稍低活相平。这样做的理由是什么呢?
如果是,那么三轮的设置是否同理。
我看了网上很多的作品,好像并不一定。是我十分迷惑的一个地方。
另外,前后上下导轮的间距应该一样还是另有讲究。
请徐老师和各位同好不吝赐教。
1.轨道车分为:三轮和四驱二个大类,由于各自在轨道过弯中,所产生的形态不同,因此,它们导轮受力关系也不同,不能通用来谈........这点望大家今后分开来提问
2.前导轮的作用:起导向作用 后导轮的作用:起平衡作用
3.上导轮的作用:导向......下导轮的作用:控制车侧倾的角度,也就是网上大家常讲的抬脚大小,飞车85%的问题与下导轮有关
4.关于下导轮设定是否前后一定在同一平面上,根据本人的经验没有统一的标准,作为一个老师只要将车在轨道中,对每个受力点进行受力分析一下,不难会明白许多,有些知识要让小学生来理解太难,也太早了吧
谢谢徐老师。问题有点儿菜。
但是由于接触轨道车实时间不长,实践经验更是缺乏,轨道车里很多问题还没有注意到。这是目前最困扰我的问题。
因此不怕各位笑话,把自己的问题抛了出来。
看了徐老师的回帖,我想说说自己的理解。
1、看论坛上一些经典三轮的导轮设置,是后下导轮低于前下导轮,后上导轮高于前上导轮。据说后导轮的作用:起平衡作用(还控制第三轮过弯时的的离地与否)。设想第三轮过弯时离地的,那么应该是后导轮升高了。
2、到四驱车上,有一种说法是后轮抓地要好于前轮。后轮推车前进。
3、如果这样,在四驱车上,同样的导轮设置,是不是过弯时导轮的升高导致后轮胎的离地,那么岂不是后轮失去抓地力了吗?
4、如果前两点成立,显然三、四轮的导轮设置会有本质的不同。
以上是我的疑问,不知道这样理解是不是太离谱了。
关于徐老师提的将车放在轨道里对每个受理点的分析,我想是徐老师给指的一个方向,就目前而言,我们将车放进轨道,唯一能注意到的是导轮宽度是否能放进轨道而已。
见笑了。
轨道车的规律,导轮必定走单边过弯,千万别把导轮宽度是否能放进轨道来走入误区,过去大家玩105MM宽度,不是一样车速可很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