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用极限方法来说了,在正常电刷的劲度系数之内来讲咯!
谢谢,小弟跪求.
如果电刷是“正常的”,那么假设电刷对于铜头的夹紧力已经满足了“接触良好”的要求。
这样的话,电刷就相当于电机内部的一只“手”。
你只要想想你从外部用手捏电机有什么变化就好了:
手捏上去,转速下来,而因为要克服你的手施加的额外负载,转子总输出扭矩增加。
同样,电刷夹得越紧,如果已经接触良好,那么空载转速也会下来。
输出扭矩有没有提高你在外面是看不出来的。
但是,实际情况并不可能是如此“正常”的。
越高转速的马达,转动中电刷会随着铜头的换级而震动,产生火花等等。
“接触良好”,不是那么容易做到的。
所以如此讨论无太大实际意义。
接触良好。。。没这么简单。
低转速,甚至是没转速的情况下,电刷压力的变化也是有很大影响。
比如,我现在电刷以接触到铜头,有些许压力,至少是确实碰到了铜头。但是施与一个很弱的电压,马达有动静,但是没有转起来。
用手帮它转一下,他开始正常运转。
还是原来的马达,只有加大了电刷压力这一项改变,接通原来的电源,马达直接开始转动。
谁来把我以上事实的推论说一下?
引用南健在2005-12-7 23:58:04的发言:这要看你的电压弱到什么程度,刚好出现你所说的现像,同时还要看磁钢的强弱。
接触良好。。。没这么简单。
低转速,甚至是没转速的情况下,电刷压力的变化也是有很大影响。
比如,我现在电刷以接触到铜头,有些许压力,至少是确实碰到了铜头。但是施与一个很弱的电压,马达有动静,但是没有转起来。
用手帮它转一下,他开始正常运转。
还是原来的马达,只有加大了电刷压力这一项改变,接通原来的电源,马达直接开始转动。
谁来把我以上事实的推论说一下?
启动电压的变化啦。。。
要不要我把话题继续接下去?
引用南健在2005-12-7 23:58:04的发言:
电刷以接触到铜头,有些许压力,至少是确实碰到了铜头。但是施与一个很弱的电压,马达有动静,但是没有转起来。
电机铜头上有三个开槽,用螺旋测微仪去量,
就算是已经正圆过的铜头,测量时接触槽和不接触槽所得到的直径也会有较“大”差异。
南键你所说情况,多见于没正圆的铜头或者是在非开槽处接触而在开槽处“不接触”的铜头。
“不接触”等于不提供电流(或接触面积实在太小造成很大电阻),从而使启动过程停止。
用手拨动使转子是提供转子一个惯量,之后实际上不接触(或接触很小)还是存在,
只是被“一带而过”了。
这个原理与引擎需要通过活塞推动和飞轮保持惯量来配合才能正常运转类似。
想想过去路边手扶拖拉机抛锚时候人家式怎么搞的
电机所施加的电压在轨道车中一般都维持在2.4V左右,不应存在“施与一个很弱的电压”以说。
是否应该继续这一话题要看“肥仔づ酷酷”对于“正常电刷的劲度系数”的定义是否应该包括这种情况。
其时花哥所说的和引擎中活塞上死点和下死点意思差不多,引擎活塞在气缸中高速往反运动,在通过上下死点的时侯被装在引擎曲轴上的飞轮带动,从而保证引擎的连续工作,这一作用被称为“飞轮作用”。同时飞轮还起到稳定引擎转速的作用。
我不记得我有说电刷压力小到刚好碰不到。。。
而且我当时用的是碳刷,碳刷的面积比电刷大是多少,这个很简单吧?
碰是碰到了,马达也在抖动,但是就是无法启动。这个叫什么。。。我给忘了。
改变铜头角度对这个问题没什么帮助,除非角度够大,但是这不是我们要的。
这里还有两个主要因素,花哥来猜吧。
汗,“碳刷”就算接触面积比无氧铜大,但是电导率可不是一个数量级的。
另外据我所看到的“碳刷”,接触面积是小于等于无氧铜刷的。
不过如果你所指的是在任何时候接触都“良好”,那么这句话就不用提了。
随便找个轴心,找个磁钢,用0.1的线,从1圈每极开始绕;
保证铜头与电刷接触良好的情况下,1圈/极也是“在抖动”的。
无论用手拨,还是怎么地,都转不起来。
然后你换成2圈/极,3圈/极……
直到某个圈数的时候,就能实现开始在抖动,之后手拨就能正常转起来了。
这个时候你再加大电刷压力,可能又转不起来。
当然,圈数加到最后,结果是不拨动也能转起来。
不过这种情况,和南键你所说的情况是相反的,即加大电刷压力无法起转。
南键你那个铜头和电刷,到底是“接触良好”了呢?还是“没有接触良好”?
另外你知道电刷在静态时候能接触到,但是到了动态时候却不一定能接触到这样一个原理么?
哎。。。我做实验用的自然是正常的马达。。。
不要老提那种无意义的假设么。
我认为这里有2点影响,润滑油和导电率的变化,
不同压力下的导电率是否一致?
很多情况下,我们在连接导电部分时都会确保其接触面压力。
不同压力下,接触面电阻是有一定变化的。
更何况铜头还有一个油的影响。
“导电率”是什么?建议南健同学先学习一下相关概念。
维基百科-电导率
和电导率相关的,只有面积和长度,没有压力影响。
普通物质在常压下电导率为恒定不变。
之所以会有电阻上的区别是因为接触面积在不用压力下发生变化。
所以我还是在问你一句,你到底“接触良好”了没呢?
另外我所提并非假设,你自己去做一下实验自然能理解其中原理。
管他那么多的。。。
至少我给了楼主一个答案。
不管转速是高是低,一个状态良好的马达在调整时电刷压力大点,动力输出多点。
这跟很多人不要原来的开关是同一个道理。
碰到和接触良好,在导电上是不同意义的。
南健给别人意见的同时,把一些不太容易理解的概念解释清楚,才是对他人尊重的表现。
什么叫“动力输出”啊?
这个概念提出来未免太模糊了点。
既然“碰到和接触良好,在导电上是不同意义的”,那么你的马达是碰到了,但是不一定“接触良好”,对么?
没有“接触良好”,即我所说“不接触(或接触很小)”,原因已经给你分析了,
为什么还有“这里还有两个主要因素,花哥来猜吧”一说呢?
电刷与铜头之间没什么东西么?
南健,难道你连什么是“接触”都不知道了?
电学意义上的“接触”一般来说,就是所接触的对象之间“没有东西”。
电学意义上的“接触良好”指的是接触的对象在大部分时间和大部分的重合面上,都“没有东西”。
那我们上油是不是没有意义了呢?
原来南健你是没有理解上油的意义啊。
轨道车用电机铜头上油是为了润滑,减小高速环境下电刷与铜头之间摩擦造成的磨损及电火花的产生。
给你摘录一段润滑原理供参考:
以下内容为引用:
润滑原理:相对运动的上下摩擦面之间加入润滑油,在粗糙的磨擦面的凹谷之间充斥的油分子利用细小的空间和内剪切力来增减流体压力达到减少摩擦力的作用,若其间有用摩擦粒子足够多的话,可以将上下摩擦面隔开,降少磨损或不磨损,延长机器使用寿命及环保。
对于轨道车,就是在“没有东西”的电刷与铜头接触面间的微小空隙内,填上润滑油分子,以便让这个接触面更加“平滑”。
请注意一个概念,“没有东西”并不等于“不可填东西”。
真空环境下,你把双手握住中间留空,和中间握一把米,只要握手的姿势一样,双手的总接触面积依然不变,
但是双手中间从“没有东西”,变成了“有把米”。
对于轨道车所使用的直流电,是不可以通过“非接触”的形式传导的。
所以以上润滑原理后半段可不用考虑。
我认为这个问题的关键就在这个“细小空间”上。
外表再平整的金属表面,也不可能是绝对“光滑”的。
参考一张某金属表面的金相分析照片:
这是经过非常细致抛光后的结果,并非铜头机车刀所能达到。
但是请注意它的尺度,刻度所标为10微米,每条“空隙”大约在1微米的尺度上。
润滑油分子平均直径在100纳米,即是说每条缝可以填下10个左右的润滑油分子。
大致概念就是这样。
这张图片所表示的金属及其金相未必就是电刷和转子的状态,只是一个参考。
请在这个尺度概念上考虑问题,我想就不会出现油分子会导致接触面变小的想法了。
原来接触的,就象握住的双手,还是接触的。
只是手里的东西,从无到有,多了出来。
我是说,增加压力是不是会让这个“细小空间”变小呢?
举润滑油只是想说,有这么个空间够让它钻进去。
先了解一下“细小空间”的尺度,再来看问题我想你就比较清楚了。
1. 润滑油分子:100纳米
2. 金属表面的“细小空间”:1微米
3. 铜头经过车削后的表面粗糙度:6.3~1.6微米
4. 因为压力不足造成的空隙:10微米以上
增加压力最多只能让4有所减小,3和2你是没有办法控制的,他们的尺度太小了,只有润滑油分子能钻进去。
给你张图以便加强理解:
图中,红色圆点为接触点,增加压力会导致红色圆点的总数增多,从而增大接触面积,减小电阻。
加入润滑油,在相同压力下,不会改变红色圆点的个数,只会把原来“没有东西”的那些“细小空间”填入东西(蓝色部分)。
YEAH,所有东西都解释清楚了~
接下来看这帖的人应该没有不懂的了吧?
感谢花哥提供如此详尽的注解。
那么南健你把除了“接触良好”以外的“还有两个主要因素”说说吧。
你已经把所有问题解释清楚。
非要说一个无聊的东西便是有些人涂粘稠的润滑油或电刷压力太小,会导致电刷被油膜推离铜头,不过这个对我们来说没什么意义啦。。。只是说一些不懂的人常犯的错误。
所以这里又引出一个铜头油的问题。
要是润滑油分子是能够导电的话,导电能力是否能再加强。
南键,你疯了?知道铜头为什么要开3条槽么?
为了不短路。。。
但是这个“空间”和铜头与电刷的缝隙大太多。
一直在疑惑各种不同用途油的成分和性能,所以才想引出这个话题。
“空间”是什么?开槽的宽度?
好象我还没有看到一种润滑油具有钻不进大空间却能钻进小空间的性能。
或者说是添加剂吧?
毕竟润滑油的成分没这么简单。
油本身不导电,但是添加剂不一定。。。
不知道是不是我想象过大了?
想象一下,啥东西钻不进“空间”大的地方却能钻进“空间”小的地方?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0 18:52:58编辑过]
除了空间还有一个压力因素吧。。。
或者这个添加剂“亲铜”?
恩,给你一个发明创意奖吧,希望这东西能被发明出来。
好象已经有了耶。。。
就象粘集成片的胶水那种原理就可以了吧?
不给它压下去就不导电。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12-10 22:00:22编辑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