轨道车用130电机(马达)的“好”、“坏”,看到不少车友在讨论。
很多刚入门的车友一直关心,什么才是“最好”的马达呢?
很多高手可能会告诉你,没有“最好”的马达,而只有“最适合”你的马达。
如此说来,好象马达的好坏还真没个标准了,什么才是适合呢?
小花只有想法,但也不敢妄下定论。
为了不打乱大家的思路,还请先提供各位的宝贵意见。
你在此的发言,可能会被列入联盟的初级教案中。
此处发言不分资力,只要是能想到的都可以说,也请各位老鸟嘴下留得,照顾一下新人的发言热情
恩,四驱悠悠所说,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已经是废话了。
想听听新的论点,时间过去那么久了,难道没人能想到些什么么?
举例:130电机和540电机,差别在哪里呢?为什么电车要用540而不用130呢?
效率的关系吧.......
小炫的意思,解释详细点啊。
引用小花在2005-12-2 21:53:26的发言:虽说是废话。。。但是有些人就是不明白。。。
恩,四驱悠悠所说,从一定意义上来说,已经是废话了。
想听听新的论点,时间过去那么久了,难道没人能想到些什么么?举例:130电机和540电机,差别在哪里呢?为什么电车要用540而不用130呢?
引用小炫在2005-12-2 22:15:00的发言:是不是所谓的效率比呢。。
效率的关系吧.......
考虑建立一个轨道车入门资料集,把你们说了很多次的“废话”都写进去,也好帮助一下想听这些废话的朋友,呵呵。
不过单单这么解释,我想还不够哦。
你们不要只把名词抛出来等着我来解释啊,哈哈。
电车(1:10)一般都得在1。4公斤左右,靠130电机扭力肯定不够,但这并不代表130电机带不动1:10电车,只是会跑的很慢(加大齿轮比)。这现像显然是130电机功率不足导至。但这只是相对而言,130电机放在1:32的Mini-Z上就跑的很好,因为Mini-Z全重只有160克左右。
恩,EFS开使说到实质性内容了,哈哈。
电车如果用130电机,但不加大齿轮比,会扭力不够。
那么,如果硬是让它跑,会有什么结果呢?
继续请大家思考并发言
那肯定会烧,除非同时用几台130电机(4台比较合适),但不要认为几台130电机就一定比一台540电机费电,因为540电机在产生更强的磁场的同时自然需要更大的电流。不过为这4台130电机配线一定会疯掉。
因为换向器和电刷的结构原因,注定了130电机无法上大电压。
130和540的第一个差别应该是设计电压,或者应该说使用电压。2.4V和7.2V的基本体质差异。
不过好象说这个有点跑题耶。
我建议不要讨论什么是“好”马达,应该讨论什么是差马达,毕竟我们都很清楚,什么是差的。
把差的全部列举出来就知道什么是“好”的了。这才是符合人类大脑思维方式的讲解方法,而且。。。高中数学里的集合概念不用白不用。。。
所以我第一个废话,机械马达都是差的,手工马达是不一定差的。(仅对于新手而言,毕竟论坛有太多随便100%超过机械马达的人)
130电机额定使用两节电池,540电机额定使用6节电池。两节电池电压不过3伏,6节电池电压就有7~8伏。这就象水流,同养粗细的孔,一个用3个标准大气压向外喷水,另一个用8个,谁的流速快?谁的压力强?
其时没人归定130就必须使2节电池,你可以做一辆能装3节电池的车试试,你很快就会发现动力不成问题,而飞车会成为首要问题。
我现在有一个疑问。。。为什么要把540电机牵扯进来?
最简单的好马达标准定义:功力够深的人做出来就叫好马达。。。
引用南健在2005-12-3 7:50:31的发言:
因为换向器和电刷的结构原因,注定了130电机无法上大电压。
此言差已!
起码,小花目前在马达测试仪上可以加8V电压在130电机上。
另一个更简单的例子:
比较不小心摸到220V的电压的感觉,和冬天时候脱毛衣产生几万伏静电的感觉,
在作用时间相同的情况下,疼痛和发麻的程度哪个强呢?
难道说,人只有耐高压而不耐低压?
至于拿540的例子来说,只是告诉你,比130电机同时速度快、扭力大的电机,也是存在的。
然后问你,这是为什么呢?
功力够深的人,如何定义呢?越来越麻烦了吧?
130,我上过12V。
540肯定能比他上更多。
天生差异,先不谈这些。
反正大家都知道马达功率=电流*电压*效率比
这个又不能和电池脱离关系,还要牵扯齿轮比、车子的阻力等等因素。本身已经牵一动百。
放着个马达来讨论好不好。。。我认为好白痴。
既然单独那马达来问了,其他问题扔一边,拿马达本身来说。
马达的好坏,我认为要从制作精度的角度进行说明。
虽然有磁场搭配什么的因素。。。但因为那是不可控因素,所以放一边,毕竟有生产磁钢的能力或有毅力锉整磁钢形状的人没有几个。。。新手也不需要知道这个。
制作精度首先是绕组了,三极绕组不一做工不稳还有什么好谈?
功力深的人就是熟练到基本上用相同绕法、轴心尺寸时都做到每极做工一致的人。
但是。。。我认为应该先解决一个定义问题,这个马达好坏。。。是刚调整好的时候呢?还是跑过几次之后呢?问的人和答的人,站的角度不一致。。。从社交哲学角度来说。。。这种时候要免谈,所以我们都会觉得给别人解答此种问题时自己很白痴、对方也很白痴。。。
我记得我给别人讲明白这个问题。。。是用讲故事的方法讲明白的。
就是把自己的马达制造史从头到尾讲一遍。
听的人当中,有以下反应。
1、不耐烦或没兴趣型。。。这种人就去死吧,连个探究精神都没有,还玩什么车。。。其他东西照样玩不动。
2、很有耐心地听完之后知难而退型。。。此类人似乎车子做工都不错,但是。。。只要跑跑就够了的那种。。。简单说是喜欢,但是又觉得不值得投入如此精力的类型吧。
3、听完之后立刻动手去做,接连失败之后苦笑着放弃的类型。。。
4、坚持不懈最终成功型。。。目前为止我们地区还没有。。。大概过几年能有3人出来吧。。。相信论坛上长驻的人都属于这一类。
但是说来很怪,为什么我们当初没人指导、一个人苦苦追寻时都能明白的问题。。。那些人怎么就给他讲都讲不明白呢???明明是很简单的问题。。。
相同电压情况下130马达由于体积的关系不能够达到540马达的输出功率,虽然说130转速高
相同电压相同负载情况下1500克。通过齿轮比调节可以让130马达带动1500克的负载,但是最终的输出功率还是没有540的大
比较不小心摸到220V的电压的感觉,和冬天时候脱毛衣产生几万伏静电的感觉,
毛衣上产生的电有如电容释放出来的电,超高电压,超低电流 人体的电阻迅速消耗了这一点点的电流
犹如碱性电池给大电流的马达使用一样道理 一下子就没有了 电压迅速降低
南健你说那么多,除了提出两个新观点,还是没说到点子上:
1. 马达好坏取决于制作精度;
2. 马达好坏还要看能保持最佳性能的时间长短。
暂且不论其他人是不是赞同,至少能有2个其他人没有提出的观点,值得鼓励。
不过我个人还是结果论者,即认为第一条不能作为评判马达好坏的根本;
一个制作绝对精良的0.2*10绕的转子,和一个三极不平衡的0.5*10绕的转子,我认为,还是后者比较“好”一些。
b4车友后面那段话则是一语道破了这个问题的玄机。
人是否能够承受某个电压源,最终还是要看这个电压源对人体的放电电流为多少。
换作电机,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无论南健你如何去假设,在一定的可控制范围内,130和540所能承受的电压,还是同一个当量级别上的。
看到各位都或多或少能够提到另一个名词叫“输出功率”,看来问题慢慢被引到正轨上来了。
不够看各位的分析,比如b4车友,似乎对输出功率的单位和计算方式还有混淆。
小花先问一下,谁知道电机的输出功率用什么公式可以计算啊?
弄清这一点,后续问题的讨论方向才会比较明确。
我不是说能保持最佳性能的时间长短问题,是要求问题。
我们跑车是肯定要跑一次调一次,所以我们对马达的好坏是看在最佳状态下的表现。
那些问什么是好马达的人是不可能做到我们这种程度的,所以他们的好坏表现是不在最佳状态下的表现。
所以我们说的好跟他们说的好是根本不同性质的。
打个比方就是F1引擎和民用车引擎的差异,F1开一场就换马达,民用车不行。用途和使用方法不一样,给一个没有调整能力的人再强悍的马达,他终究是用不来,恐怕要开动都困难。几下就严重受损了。。。
其实我现在在想。。。为什么要去理问这种问题的家伙。。。
我现在得出的最终结论是对于提出这种问题的人,根本就不存在好的马达。所以我们讨论对这种人,什么是好马达,本身就是走进了死胡同。
所以,我现在郑重提议,不要讨论对于问此类问题的人什么是好马达,改为讨论如何把我们目前的马达技术再加完善。
南健,那么用你的话,我给你翻译一下这个帖子要讨论的内容;
如果我们对马达做了点改动,以什么标准来评判是“马达技术再加完善”了呢,还是“马达技术没有再加完善”?
“好马达”只是一个简称,既“技术比较完善的马达”,我想你也不用在文字上再斤斤计较下去。
马达的性能差距呀。。。
我今天刚把要用的工具研究好,明天买材料再慢慢动手,估计过年期间才能有结论。我到时候再来继续探讨马达制造的再精进。。。
主要方向还是专用化,毕竟现在的轴心制造水平还有不少提升余地。
那么南健你认为,“马达的性能差距”,又包括哪些方面的差距呢?
“提升余地”如果被你利用了,会表现在哪些地方的提高呢?
第一句只是个感慨而已。
我要做的主要是加工上在精细一些,比如锉轴心吧,直接拿来整个开锉,我认为不是很合适,所以我拿来一个个的锉,再把矽钢片边缘和有些不平的地方处理好,再以喷漆的方式给它做绝缘,手工叠加之类。
性能提升。。。我没什么期待,只是当个实验罢了。毕竟同级别马达性能的差距出在调整和电源上。
那么南健你能不能说说你所“不期待”的性能提升,表现在什么方面呢?
啥叫性能“没提升”?
或者说,“出在调整和电源上”的性能差距,具体表现在马达的哪几个方面?
所谓“不期待”的性能提升最多只有效率方面了吧。。。还有就是可选绕法的范围而已。
然后就是看看斜度不同时会有什么不同。
还有那个电源和调整的影响。。。电源就差不多算是固定了,最多来点个体差异。TH1600或黄皮1100,对我来说目前没有第三选择么。。。
调整。。。这个用得着说么?当然是所有方面。。。
很高兴能看到你提到“效率”二字,那么问一下,啥叫效率?
电机的效率又是如何计算的?
另外,你所说的“会有什么不同”,主要是什么方面呢?
当然不可能是“所有方面”的,马达的味道、颜色等等无关紧要的“方面”,显然不是我们所主要关心的,对么?
效率分两方面,空载效率和负载效率。
评判标准我不懂,我只知道要看发热量和震动,我能做的只有用手拿着靠耳朵听。。。
模糊概念的话,转速和负载越高,效率越低。但是还要考虑和输出功率间的比例。。。不懂。
我只知道要在尽量合理大功率的前提下追求更多的效率。
引用南健在2005-12-5 8:46:40的发言:
效率分两方面,空载效率和负载效率。
评判标准我不懂,我只知道要看发热量和震动,我能做的只有用手拿着靠耳朵听。。。
模糊概念的话,转速和负载越高,效率越低。但是还要考虑和输出功率间的比例。。。不懂。
我只知道要在尽量合理大功率的前提下追求更多的效率。
转速和负载越高,效率越低。?????????????????????????
这种灌水方式有意义吗????
南健你又提出了两点评判的建议,值得鼓励:
1. 发热量
2. 震动
不过一些概念还有待指正:
1. 效率就是效率,当然只有有负载才谈效率。
你做在那里不干活,没有人来关心你的“工作效率”,对么?
“空载”的概念,太模糊了,130电机能转,必然受到轴承阻力、电刷阻力等外界负载。
2. 你对效率的理解不正确导致你后面的发言看上去又些问题。
如果真的如你所说,转速和负载越高,效率越低,那么越慢的马达,什么也不加,是效率最高的?
很高兴看到你又提出了一个名词叫“输出功率”。
现在我们有“效率”、“输出功率”、“电压”、“电流”、“发热量”、“扭力”、“转速”这些名词了。
我看差不多了,哪位能吧这些东西串出一个头绪来,告诉我们什么是“好马达”?
作为“好马达”,以上这些参数会符合什么条件?
当然,如果你又其他评价标准,也欢迎提出。
引用南健在2005-12-4 2:21:10的发言:.......軸心的確有制造水平的提升空間...... 像夕剛片材質的含量........ 以及特殊堆疊夕剛片方式........ 以及新的馬達心中軸材質........ 都有很大的改進..........
马达的性能差距呀。。。
我今天刚把要用的工具研究好,明天买材料再慢慢动手,估计过年期间才能有结论。我到时候再来继续探讨马达制造的再精进。。。
主要方向还是专用化,毕竟现在的轴心制造水平还有不少提升余地。
引用老徐在2005-12-5 11:53:37的发言:这帖本来就是让我灌水的不是么?
转速和负载越高,效率越低。?????????????????????????
这种灌水方式有意义吗????
灌水王:本区是灌水区吗????
没办法呀。。。关于这个问题,就凭我这点认知。。。怎么说都只能是灌水。
大叔是这个专业的没错吧?你来说明一下好么。。。
还是让大家多多发言来讨论吧,免得别人又要有反感了
引用盧永發在2005-12-5 14:38:35的发言:
.......軸心的確有制造水平的提升空間...... 像夕剛片材質的含量........ 以及特殊堆疊夕剛片方式........ 以及新的馬達心中軸材質........ 都有很大的改進..........
看永发此言,似乎还是停留在成因论上面。
小花提出此问题,还是鼓励大家从结果论的角度,来给“好马达”下一个定义。
无论你的轴心用多“好”的材质,如果只用0.1mm的线绕1圈,我想你怎么也不会说它比0.45绕15圈的“好”吧?
以上差距太悬殊了,以至不用动脑筋就能得到结论。
但是当两个电机的制造参数都很接近的时候,我们又是根据什么来评判电机的优劣?
0.1mm的线绕1圈馬達是動不了....這就不能如何說比較吧...不信的話大家試一試..馬達材質確有進步空間...這些當兵之前已經有跟朋友得到一些斬獲....好馬達的定意如果要說是很長一篇...個人的認知都是見人見智....但都是差不多的範圍....小弟的發言乃是針對南健對馬達材質的問題起了興趣而答覆....原因這也是好馬達的一個小部份....如果硬要說小弟對好馬達之論....那就是能夠把一台好車發揮到極限的就是好馬達.....能夠完全把動力不私毫浪費完全輸出的就是好馬達<指車子行走完後馬達立即測溫馬達溫度在跟放車前馬達溫度是一樣的> .....能夠啟動馬達完全放置桌子上連搖晃都不晃的就是好馬達.....能夠在相同條件下繞的馬達啟動空轉溫度下比其它的馬達溫度還要更低更慢發熱.....就是好馬達 ......能夠在相同條件下繞的馬達比其它馬達產生更大的轉速與扭力.....就是好馬達 但是好馬達的訂義就如此單純嗎?.......不然啊 .......馬達與車子與電池和充電器 .....充電威力....都是互相貫連的 ......沒有這些是無法評判一顆馬達程度.... 沒有這些無法評判這台車的優劣跑的多快..... 沒有這些就是無法去實驗....再多的理論都是沒有用的..... 無法去得到證實的..... 如要說有人曾把一顆台灣最爛的綠軸心<就是小弟在第一次全國賽上的那種現在台灣高手都連用都不用最破的夕剛片軸心>用0.5繞15圈在士邦軌道上丟出未過720度40節車速...... 那樣子你們要說是好馬達呢?..... 還是好車子...... 評判的標準各人都略有不同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16:55:50编辑过]
舉個例子吧......像檳榔王大哥和我的朋友他們除了有小弟上敘之標準外....... 他們還喜歡去用聽的去判斷馬達的好壞順暢程度..... 這些對於一般人是很糢糊很難去理解的標準....... 你說他們是有什麼根具和絕對的一套理論....... 他們也絕對無法完全說出一個之所以然來...... 可是他們就是有辦法車子比你更快...... 馬達比你兇旱....... 這些很細微的做法已經不是一般人能理解的世界......與理論說的通的世界....... 套一具朋友說的話...... :<你這些理論只能停留在40節左右界限的事...... 50節以上的車子有些理論跟本連用都不能用.......完全不是這麼一回事... 這些東西有些是無法用說的就能明白的......理論上行的通的......要靠自己去感覺.....要靠自己去理解.... 靠自己去抓..... 有些東西是很糢糊的...... 各人的標準不見得都是完全相同的..... 要找的到別人找不到的問題.... 要理解別人理解不到的東西......要修正別人修正不到的東西.......>因此如果要完全理解好馬達評判的標準......有些東西是無法提的出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16:56:14编辑过]
是呀。。。就象运动员没有办法阐述自己的运动理论一样,人人心里都有一套好马达的标准,还会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改变,但是很难有人能解释清楚,更何况这里学过机电专业的人没几位,大多数人都是实践主义、靠感觉来的吧,这也是我前面说这帖本来就是让我灌水的帖子的理由,好象怎么说都象废话,因为我们不可能在电磁学本质上探讨问题。毕竟现在的科学技术还不清楚磁力是怎么传导和诞生的。
各位大哥,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马达的好坏是指把自身各种资源(比如电源.车子等等)发挥到及至
马达的好坏是要讲效力的.离开其他资源讲马达的好坏是没有意义的.把F1的马达放到民用车上就
是好的吗?
各位大哥讲了很多数据理论,我认为那是技术,不是马达好坏的评判标准.现在而言,能把车子带到
40节以上是好马达,但能把20节的车带到30节我认为也是好马达.
参见楼上几位的发言,发现还是对这个话题所讨论的内容有部分误解:
目前这个话题中存在如下几种论调:
1. 什么样的马达是最好的马达?
2. 什么样的马达可以被称为好马达?
3. 为什么这个马达可以被称为好马达?
请各位仔细寻味以上几三个问题之间的区别,我想我的本意更偏向于问题2的答案。
如果你们一定要讨论问题1或3,也可另开专题讨论。
正如永发你所说,0.1mm绕1圈的马达,能不能转动还是问题。
那么很显然的可以得到一个结论“不能转动的马达一定不是好马达”。
但是你后面的论调却有点跑题,转而去讨论“绝对”的“好马达”了。
实际上很简单,你之前第一句话已经解答了解决此话题的方法了——“這就不能如何說比較吧”
南健所说,运动员可能是没有办法阐述自己的运动理论,但是却可以证明给你看。
某次比赛中,某位运动员取得了冠军,那么他在这时可以被定义为“好”运动员。
同样,什么样的车是好车?
如果,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用A马达跑出来的车比B马达的快,
A马达对于这辆车、对于这个轨道、对于所跑的圈数,比较“好”?对么?
如果各位觉得以上都没问题,那么这个话题讨论的内容就可以被翻译为:
为什么A马达装在这辆车上,在这个轨道中跑这些圈数,会比B马达来得快?
不知道这样说是不是你们都能理解了呢?
如果还不明白,那么我再举个例子,
比如,在一条10片的全直道上,放下一辆车,A马达用2秒,B马达却用了3秒。
在轮胎打滑不计的情况下,那么答案是很肯定的:
A马达装在这辆车上,放在这个轨道里,“转速比B马达快”,所以这时A马达比B马达“好”。
诸如其他诸如“温度低”、“震动小”等等,这个时候,都无关紧要了。
毕竟,轨道车还是“竞速”活动,而不是什么环保、省电的活动。
不过,这只是一种情况,如果是10000片的轨道让你去跑,这个时候,省电等因素又不得不被考虑到其中。
轨道车的确有很多东西还很模糊,但是如果你的方向错了,
在短轨道中去研究如何如何“省电”,在长轨道中去研究所谓“发挥功率极至”,
那么玩车,就会象无头苍蝇一样,找不到北了。
说了那么多,如果你还是坚持这是一个无法定义的问题,那么我也无能为力。
不过至少,请你千万不能忘记,玩轨道车,还是以车丢下去“快”为最终的“好”的。
这是一个可以通过测速器告诉你的,客观存在的,无法被模糊化的事实。
本贴所要讨论的,也只是从这一事实展开,稍微向上爬那么一点点,探究那么一线还没有被揭露出来的真理而已。
另外,关于“磁力传导”一说,根本不存在,因为电磁作用也是瞬间作用,不存在作为我打你一拳,你再打他一圈的“延迟传递”效应。
所以南健你也不要把“现在的科学”说得和你一样“废”了。
有关电磁场的理论,小到分子原子,大到宇宙空间,目前人类已经能够非常精确地解释。
你不懂的,不等于别人不懂,对么?
我插一句:所谓“好”马达我觉得也是相对而言,拿AD杯来说:一个马达,用它来跑闪电很快,但用来跑桥、跑五轨呢?所以相信有经验的选手一般都会为不同跑道而准备不同的马达,用这些有针对性的马达来跑专门的跑道,才能发挥马达的最大作用!
为不同的比赛准备不同的马达,是目前很多人采用的方式。
那么再问一下:马达的什么因素决定了跑A比赛要用a马达,跑B比赛要用b马达呢?
其实问题这么理解看上去也够简单吧?
由于马达线圈的线径、圈数设定不同,导至马达转速、扭力不同。和内燃机一样,同样排量的机器也有转速高、扭力大之分,不同的内燃机用在不同的场所。马达(130)固定的是电压。
仔细想想,对么?
假设现在跑短距离,电池足够用。
a/b马达装在同一辆车上跑,a马达实际输出转速低,b马达实际输出转速高。
那么,和扭力有什么关系呢?
结果,还不是转速高的马达让车变得“好”么?
扭力,在这个时候,是决定比赛要选用b马达而不选用a马达的主要因素么?
话说回来。。。磁场到底是怎么产生的呀。。。为什么同极相斥、异极相吸呢。。。
无关话题你可自己去网上查找答案
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362456.html
说点关于绕组的疑问。
相同的线圈数,相同的线径,再假设一个排线大致相同。
一个是单线14绕,一个是双线7绕,为了大家想起来舒服些,假设0.5的线径,假设相同的轴心。
在通过相同电流的情况下,在同一组磁钢、相同的调整状态下,不计轴承和空气阻力的假设下空载转速是否会相同?
也就是相同磁场对应下马达的转速是否直接可以靠电流来推测。
我物理老师强调过磁场强弱是取决于线圈数和电流来着的。。。至于矽钢片影响会怎么样。。。不懂,所以才先在线圈上做假设。
建议你另开一个话题叫“马达为什么好”来讨论这一问题。
这里请不要跑题。
只有知道马达为什么强,才能做“好”马达吧?
从实践主义角度出发,我认为我们应该总结做马达的各种细节,将如何做一颗“好”马达的步骤弄出来。这一点上来说,也能解释一半的什么是好马达。
现在我们的分歧在于,永发兄和我的概念里,“好”马达是做工精良和调整到位为第一位的(是比赛放车前的状态),天生“功率”其次。如果我没理解错的话花哥说的“好”是能达到一定速度对么?(主要是本身设计)
之所以我这么多废话,是“天生”功率再强劲的马达,没有人去调整和维护,是跑不过一般市售马达的。所以说,所谓“好”马达,只有在会用的人手里才能好,否则就是废铁一个。因为这个题目本身没有提出一个平台是什么的前提,所以才说不会有答案,使我可以放心地灌水。
1. 什么样的马达是最好的马达?
2. 什么样的马达可以被称为好马达?
3. 为什么这个马达可以被称为好马达?
..........這個沒有一個完整性答案與依據標準??? ........小弟還是老話一句沒有一定答案 但是範圍都在那兒....... 小弟前敘之話...... 以上的對馬達評判標準...... 乃是台灣軌道車界不斷實驗追求速度下所做出一個對好馬達的基本評斷依據 ......這是實驗下的判斷依據 .....有人自我認為否定這些也無所謂...... <诸如“温度低”、“震动小”等等,这个时候,都无关紧要了 毕竟,轨道车还是“竞速”活动,而不是什么环保、省电的活动。>小花這些話就代表你是一個言論理論之人.... .......不是軌道車車手......不是軌道車的實驗者....不是一個有跑出40節以上經驗者不斷追求突破理解者.......不是一個真正了解追求速度者下不斷在每一個小細節下不斷下苦工累積一點一滴所得到的成果....??? 不是了解一個追求速度者多少小地方不斷努力累積在測速器下跑出傲人的成績....???? 你可理解這些.....????? 你可理解這些對馬達有多少影響????..... 同樣繞兩顆0.45四線六繞馬達.....也同樣在大便35的測試下耗電量都在30a........ 那麼溫度高的那顆馬達和另一顆溫度較低的馬達相比如何了???...... 溫度較高的馬達有那個能量去發生熱能...... 那麼溫度較低的馬達又如何了???它的發熱熱能能量跑那去了??... 同樣都是耗電30a啊...... 現實世界中馬達的動能與熱能是相對的...... 一方如果比較高的話另一方就相對比較低.... 套一個能量不滅定律來說...... 那麼那顆溫度低的馬達如何了??? .....它的熱能變成了什麼???........想一想....... 而震動大小對馬達車速有多少影響你知道嗎??........ 一台車子行走中馬達震動的話對穩定有多少影響??...... 一台車如果要更快需要的是更大的穩定性.......你知道嗎??....... 一台車子行走除了在軌道衝擊穩定性??....還要外加馬達震動影響.......???想要老徐哥的負負得正理論用上跑的更快???...天底下那有在天天在過年的...... 那有一招行遍天下???....有創招就有拆招.... 馬達震動對轉速影響多少???......馬達震動對內部精準度影響多少???.....馬達震動對動力傳輸影響多少??.... 對車速影響多少??....... <轨道车还是“竞速”活动,而不是什么环保、省电的活动>這句話.......速度的突破是由這些東西累積起來的你知道嗎???........ 小弟在台灣拜訪過很多的車手..... 從他們言談論問題時...... 有很多人都說<那個差不多啦.......沒關係啦影響不大之類的話......> 可是隨著拜訪的車手速度逐漸越快.......聽到這句話機率越來越少.... 像一般人稱高手的車手不會去重視的問題.....為何檳榔王與我的研究之好友彬仔.....偏偏去專研它....注重它.....不放過任何一個可能的成長性...... 你說他們很機車.....鑽牛角尖....想說<反正又沒差多少>心理 .......他們就光是抓住這一點比你快0.01秒 你東一個沒差西一個沒差....... 他們就東一個比你快個0.01秒西快一個0.01秒...... 想一想這樣子的累積下來..... 會形成一個強大差距..... 小弟是道地的台灣車手.......追求的就是不斷突破的界限...... 我小弟提出來的不是“绝对”的“好马达”之論......因為那些只是冰山一角....... 而是以個人感觀與追求速度前提實驗下的經驗提出一些標準........ 而且我認為我所提之問題無離題之因...... 原因這是好馬達一部份....... 是追求速度的馬達評判標準之一...... 也是實驗下的馬達徵召之判斷....... 小花.....我認為你也該出場比賽了...... 唯有去接觸才能體會小弟所說的世界....... 再絞盡腦汁不斷自我突破追求速度下......與因瓶頸的痛苦成長...... 不斷的去找細節地方修正成長...... 逐漸才能理解真正為何追求這些速度 軌道車手為何著重這些..... 理解真正軌道車車手何謂之好馬達....... 行萬卷書不如行萬理之路...... 我想萬卷書小花已經是有了......何不體會何謂之行萬里之路......一定必有斬穫...... 才能真正理解連理論都到不了的世界.............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16:56:57编辑过]
恩,看二位的言论还是没有理解我所提出问题是在问什么。
不知道二位是不是理解“怎么样”和“为什么”这两个短语在语意上有什么区别?
我想问的只是“怎么样”,如果你一定想要讨论是“为什么”,何不另开一个主题呢?
拿生活中的例子来说,可以举出好多这样的差别,希望能有助于你们对这个问题的理解:
1. “怎么样”的运动员是“好”运动员?答:破世界记录的运动员。
“为什么”这个运动员“好”?答:他训练刻苦、肌肉发达、经验丰富。。。。
2. “怎么样”的学生是“好”学生?答:考试考第一的学生。(不要说什么综合素质,这只是举例子)
“为什么”这个学生是“好”学生?答:他学习刻苦、天资聪颖、创造性强。。。。
不知道你们看出区别来了没有?
永发你所说的,大多还是“为什么”可以造就一颗“好”马达,
即你所说的,都是一颗好马达的“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
不知道你是不是明白什么是“必要”,什么是“充分”?可能你们台湾的叫法有所不同。
“温度低”、“震动小”,是一颗好马达所“必要”具备的;
但是,仅凭你说的条件,是不足以“充分”证明这颗马达就是“好”马达的。
比如我给你的条件是“不计轮胎打滑,短距离的比赛中,实际输出转速高的马达,是好马达”
这一条件并不是你所说的“成因”,但是却是一个无法否认的“结果”。
看看你所提条件是否“有可能”被否认,就可知道你是否跑题。
在这个主题内,只讨论结果,无需要讨论成因。
至于你所说的两个0.45四线六绕的马达,所给出的条件,更本是无法推断出哪个马达是“好”马达的。
Turbo35不具备负载功能,又如何去考察实际马达的性能呢?
不要说我只讲理论,至少我还知道评判马达性能应该基于实际的负载,对么?
南健你更无需在此灌水,如果你觉得条件不够,当然可以加一些限制,
我告诉你的只是在“无打滑、短距离”轨道中证明马达是“好”马达的最直接、最简单的一个充分条件。
其他情况错综复杂,当然没有“一定”答案。
但是对于任何的“可能”,都是“有答案”的,这,才是需要在这里讨论的。
现在若是有人能把网站改版的事情义务接下来,并且明年的比赛能有人义务来组织,我当然会下场比赛。
实际上,很有可能,明年上半年就会有一些动作。
也请各位“追求极限”的车友注意一下,在你们“追求”之前,先把方向找对。
不能光为了“温度低”而“温度低”、“震动小”而“震动小”;
至少,对于无打滑、短距离的比赛,要知道追求“输出转速”的极限,才是最终最根本的目标。
否则,你是“温度低”、是“震动小”了,但是“输出转速”没别人快,至少当时,你会很郁闷
把前人之论重新提出来。我记得是SUBARU说的,竟速轨道车的世界里,好马达是指在尽量高的效率下尽可能快地把电池扎干。
我要说,马达的优劣是在同级别、同用途下下比较才有意义,不要提出什么0.1*1*1的说法来。
运动员也是,一般不会安排擅长跑不同距离的人去进行比赛。
大概是我们要的结果不同,花哥要的是什么马达跑出了好成绩,我们要的是能跑出好成绩的马达。
但是从前后因果来说,只有先有跑得出好成绩的马达,才能知道什么马达跑出了好成绩这个结论。
从主次条件来说,一颗做工精良的低功率马达,肯定跑不过做工一般的高功率马达,但是做工精良的低功率马达在它的应用范围里是一颗好马达,做工一般的高功率马达在它的领域里是垃圾。
你要的是能跑出好成绩的马达,那么是什么呢?
是做工精良的马达么?
你自己都说:“一颗做工精良的低功率马达,肯定跑不过做工一般的高功率马达”
既然跑不过,为什么去说它能跑出“好成绩”呢?
除非,你觉得所谓“好成绩”,不是以快慢来作为评判标准的。
大家都是130电机,应用范围都是竞速轨道车,干吗就不能比了?
“只有先有跑得出好成绩的马达,才能知道什么马达跑出了好成绩。”
现在老蔡那颗马达跑出了“好成绩”,毕竟是45节嘛。
那么你能不能告诉我,这颗马达能跑出“好成绩”的“充分条件”,是什么?
即因为“xxxx”,所以它一定能比其他马达装在这台车上跑出更好成绩。
而不要告诉我这颗马达跑出了好成绩,所以它一定是“省电的”、“效率高的”、“做工精良的”。
这些,都是“好”马达的必要条件,我们每个人都应该知道吧?
说些大家不知道的,才比较有意义,对么?
SUBARU大叔这句话,看得出是一个经过实践的总结,但是我还是觉得其中有矛盾的地方:
所谓“尽量高的效率”,和“尽可能快地把电池扎干”,哪个为主?哪个为次?
以“效率高”为前提,即电能尽可能多地转化为机械能,但是没有规定转化的时间。
“尽可能快”规定了转化时间,但是没有规定转化的效率。
如果以效率高为前提去追求转化的速度,那么可能没等你转化完,比赛已经结束。
别人效率没你高,但是电流比你大,输出转速比你大,死撑也能赢你。
如果以转化速度为前提去追求效率,那么可能你是比别人快了,但是没有效率。
比赛还没结束,你已经耗完了所有的电能。只能放弃。
熟是熟非?何轻何重呢?
另外问一下,啥叫效率,啥叫功率,啥叫输入功率,啥叫输出功率,各位是不是都清楚呢?
讲了那么多,对大家有多大的实际意义?有多大的帮助?
作为车手,就是为个快慢,我们又不是在做静态模型,也不是要作个理论家。
老蔡的45节够牛,换个跑道是不是最好呢!
现实点吧,大家不如换个话提有针对性地对马达的好坏作个评判。
作为一个专业论坛,不能老讨论一些事是而非的东西。
花哥请不要忘了一个前提,我们的电力是有限的。
有限的电力下,多一分效率,多一分功率。
一颗做工不精良、调整不到位的马达,是不可能跑过同级别的精良马达的。
所以我才反复强调使用者的重要性。
精良的做工,不管是油车还是电车,都是高转速化的前提条件。
说点难听的,花哥的发言总让我觉得你对轨道车的马达制作概念一窍不通。。。
还是那句老话,2颗5号电池没那么伟大。
精良的做工是直接提升各项指标的,当电力有限、在设计参数上达到瓶颈时,只有追求效率这一途可走。做工好的马达与差点的马达,在相同电流下空载转速随便就差个2000。。。
效率不就是输出功率/输入功率么,只是一般的叫法里,功率是指单位时间里做了多少你需要的功。
很简单的问题。。。怎么就拉出这么长的讨论来呢?
想知道什么是好马达,绕他个上百颗马达就比较清楚了。这也是成天强调绕功的理由,良好的绕功这东西,不管问多少人,都会说这是制造好马达的前提条件。
做工不精良的马达上不了一定以上的功率。在这个分界线上,效率是优先于设计功率的。这是马达极限的问题。。。
或者也能说,高效率、做工精良体现的是做马达的人能做出的马达功率极限。
或许花哥做过的马达不多,对这方面缺乏了解。马达的转速突破、输入功率的提升都是以做工和调整手段的完善来突破的。不是简单照着布线图绕上一个就了事的。
既然花哥拿0.1和0.5的线径来打比方,我也只在那上面再合理一些,0.5*8*2和0.5*7*3,都是常规数据,似乎数据上输出功率是后者强一些~但是如果让花哥来做的话,你会选哪个?如果多一个0.5*12*1的选择,又会选哪个?(人总是会选择自己认为好些的做法吧?)
虽然可能说到现在这里除了我还没有人知道这个话题在讨论什么,不过看看各位的论调都在向我所期待的方向发展,那是好事情。
大卫说得非常正确,“作为一个专业论坛,不能老讨论一些事是而非的东西”
一场比赛,一个轨道,一个规定圈数,我马达盒里一堆马达,怎么选?
选颗最“精良”的?不是吧?啥叫“精良”啊,是似而非吧?
如果可以的话(短轨道,轮胎打滑不计),选输出转速最高的吧。
这个够有针对性了吧?其他针对性,还请各位多“针对性”地提出。
至于怎么选,以后告诉你,呵呵。
南健你对效率和功率的理解还存在问题,不过很高兴看到你能回到这个话题上来。
“电力”是啥?指电池的总电量?
不用那么不切实际吧,你见过哪次比赛三圈下来电池是全部用完的?
另外也可以告诉你啊,我在绕马达的时候,你可能连轨道车还没有接触到。
所以不用那么先肯定我绕马达不多啦。
无论你去绕100个马达,还是绕你说的3个马达,没有车,没有负载,不针对轨道,你谈什么呢?
我可以很简单地告诉你你的三个马达可能输出功率都是零,因为我不小心把他们都粘住了,对外不做功。
“人总是会选择自己认为好些的做法吧?”
所以我问你,你觉得什么是“好”,而没有问你,为什么这样是“好”,请一定要分清楚其中的区别。
一场比赛,如果是我所说的短轨道,轮胎打滑不计的话,
让我来选,我就选这三个马达里面实际输出转速最高的。
先不要问我怎么选,只要选出来了,肯定针对我的车、针对这个比赛,就没有比这更“好”的了,对么?
换成南健,你又怎么选呢?选个“最精良”、“三极最平衡”、“发热最小”的?
万一,另一个输出转速稍微快那么点呢?负载不同说不定的啊,对吧?
“马达的转速突破、输入功率的提升都是以做工和调整手段的完善来突破的”
你大概玩车比较晚,不了解轨道车马达的历史。
轨道车马达,至少在大陆,几次大的突破,都是靠材质、结构革命来完成的。
比如,双线级多线绕法、稀土磁钢、超长轴心等等。
如果没有这些,仅靠“做工和调整手段的完善”,你还是参加限制组吧。
再举一个例子说明在这里要讨论的东西:
姚明大家都认识,他是一个优秀的篮球运动员。
现在我问你,干吗说他“优秀”啊?最简单的,他进了NBA,成了主力,其他中国运动员基本没有他这样的。
好了,一句话,就可以肯定了。
如果你要说,他优秀,是因为他遗传好,老爸老妈都是打篮球的。
那么我要说,中国父母都是打篮球的人多了,但是都没他优秀,对么?
如果你说,他优秀,是因为他身高特别高,特别适合打篮球。
那么我要说,中国比姚明高的人不是没有,但是都没有姚明优秀,对么?
当然,遗传好,身高高,是作为一个优秀运动员的“必要条件”,不可或缺。
但是这些,都不是评判他是优秀运动员的“充分条件”。
可能我说的“进NBA,成为主力”,你也认为不是“充分条件”,
我提出此贴的目的,就是让大家评出一个类似“如何评定姚明是一个优秀篮球运动员”的充分条件。
往这上面去想,就对了。
其他,留在别的帖子里面说,好么?
你开个帖子说“论父母遗传与运动员的天资”,也是可以的啊。
其实这个就象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一切看定义。
我也不是不明白花哥说的是什么,只是在我的思维里,不考虑这些成因,我实在无法去想什么是“好”。
只有一个论点算是明白了,花哥想要研究的是超越现在的马达结构么?
我玩车,不算太晚,除了“最开始”的那个时期之外都有经理过,基本上大陆到目前为止的兴亡盛衰都看在眼里。花哥说的是结构尺寸上的革命,我说的是作为个人的制造技术能力上的突破,阶段性上的一致。
误会解除,盛上我个人的标准答案。
1、磁钢要长,如第一届研讨会上的理论,要能几乎包住线圈。
2、轴心要“肉身”细的,会比较偏向转速。
3、电刷内层要有一定厚度,外层弹性要有保障。
4、铜头不要没必要的长,坚固,直径没讲究。
5、漆包线漆皮薄、内部纯铜。。。无聊了些。。。至少漆皮只要正常使用下没问题就好,不需要太坚固。
6、轴心上的定位铁圈是一定不要。。。
7、开槽问题。。。不懂。。。不过我喜欢小开槽。。。
8、后盖要耐高温,韧性强。
9、壳要强度高、无开孔,别的无所谓。
10、后盖轴承还是6毫米的好用。
11、线圈层数尽量少。
12、电刷与铜头、马达座的接触面积要大一点。。。
13、转子绝缘漆只要两头有就好,其他部分薄到没有也无所谓。。。
YEAH~,凑足不幸的13~不涉及精度、材质、调整来阐述好马达的概念,这份答案满意吗?
不知道我下面这段话算不算灌水。
如果开这个帖的人是徐大叔,标题为《你们想要什么样的马达配件》。。。
哎。。。没人谈呀。。。
那就发挥我的水王功力,给个符合所有要求的答案吧。
首先字面上要对“好”这个字进行分析。
至于字体结构就算了吧,虽然不知道造这个字的人当时是怎么想的,但是以今天的角度来说,“好”跟女人没直接联系。
我们在什么时候会说好?
也就是“好”,是指某一时刻或时间段内针对某人或某相同意识结构的人群的东西,毕竟世界是在发展的,也是因人而异的。
我们通常觉得某人或某物好时,必定是这人或物会填补心理上的空洞感或能使自己高兴的情况。
所以“好”东西,可以归结为在那个时间里能让那个人感到高兴或满足的事物。
若以上解释成立,我们可以归结出一个简单的结果。
对于一心追求速度的人来说,能破自己或他人记录的马达就是好马达。
对于爱慕虚荣、喜欢吹嘘的人来说,外型够眩、零售价高昂的就是好马达。
对于以制造马达为乐的人来说,做工精良、用料考究、调整到位的就是好马达。
对于马达设计者来说,通过在结构和材料的改进达到某种目标的马达就是好马达。
对于平常玩玩,跑“原装车”的人来说,不用维护、高效率、没有强到令车子飞出轨道的就是好马达。
对于商家来说,销量好、利润多的马达就是好马达。
对于无关人员,即对马达没有需求的人来说,宣传到位有名气的算是好马达。。。
所谓“标准”一词是指定下这个规定或概念的讨论会的结论。(以最后一次会议为准)
在此时遵守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而在这帖中,发表自己理解的人有3人,花哥、永发兄、我。
永发兄与我意见一致、所以2:1。。。
即到此时此刻为止,好马达的标准为做工精良、用料考究、调整到位,暂时令人想不出再做何种改进,从而达到了相应用途下最好工作效率的马达。
若无异议到此结束。
南健没想到你有这么好的口才!!!
都给你说全了,我们还说什么?怪不得没人跟你谈!!!
我现在还是不清楚开这帖有何用意。。。毕竟。。。目前还是无法令我们马达再强一些。
或者真的只是为了写教案的参考?
是我多心了么?
引用南健在2005-12-8 1:03:43的发言:全面回复:
其实这个就象先有蛋还是先有鸡的问题,一切看定义。
我也不是不明白花哥说的是什么,只是在我的思维里,不考虑这些成因,我实在无法去想什么是“好”。
只有一个论点算是明白了,花哥想要研究的是超越现在的马达结构么?
我玩车,不算太晚,除了“最开始”的那个时期之外都有经理过,基本上大陆到目前为止的兴亡盛衰都看在眼里。花哥说的是结构尺寸上的革命,我说的是作为个人的制造技术能力上的突破,阶段性上的一致。
误会解除,盛上我个人的标准答案。
1、磁钢要长,如第一届研讨会上的理论,要能几乎包住线圈。
2、轴心要“肉身”细的,会比较偏向转速。
3、电刷内层要有一定厚度,外层弹性要有保障。
4、铜头不要没必要的长,坚固,直径没讲究。
5、漆包线漆皮薄、内部纯铜。。。无聊了些。。。至少漆皮只要正常使用下没问题就好,不需要太坚固。
6、轴心上的定位铁圈是一定不要。。。
7、开槽问题。。。不懂。。。不过我喜欢小开槽。。。
8、后盖要耐高温,韧性强。
9、壳要强度高、无开孔,别的无所谓。
10、后盖轴承还是6毫米的好用。
11、线圈层数尽量少。
12、电刷与铜头、马达座的接触面积要大一点。。。
13、转子绝缘漆只要两头有就好,其他部分薄到没有也无所谓。。。YEAH~,凑足不幸的13~不涉及精度、材质、调整来阐述好马达的概念,这份答案满意吗?
引用南健在2005-12-9 1:38:28的发言:充分说明了你的基础太差,你的马达怎会有提升呢???
我现在还是不清楚开这帖有何用意。。。毕竟。。。目前还是无法令我们马达再强一些。
或者真的只是为了写教案的参考?是我多心了么?
花哥好象说排除材质和工艺的影响耶。。。
要不然。。。就我来说,除了马达壳之外只要统统用你的不就OK了么。没第二选择的东西。。。
南健你对这个帖子所讨论的内容理解出现问题,并且又犯了逻辑上的错误,所以导致你现在概念混乱。
“好”一词,的确是一个含糊的概念,
为了让你们明白我发表这个主题所讨论的“好”,我已经举了很多例子。
再重复一遍之前对“好”的定义:
某场比赛,最快的车,为最“好”的车,其马达为“好(车的)马达”。
然后问你,为什么这车“好”?
请针对其马达的“表现结果”发表言论,而不是马达之所以具备这种表现的“原因”。
另外你对“标准”一词的理解又犯又明显的逻辑错误。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把监狱里面的所有犯人聚集起来,开个会,讨论一下是不是该把他们都放了。
结果就不用说了,讨论当然一致通过。
那么,是不是要以这种结果作为是不是该释放犯人的“标准”呢?
诚然,你和永发说的在大方向上不会错,并且也是一颗“好”马达所“必要”具备的。
但是就你所说,无充分性可言。
如果你实在不能理解这个主题到底在讨论什么,那么有两种选择:
1. 不发表言论,或者发表询问性质的言论,直到搞清楚。
2. 直接去反驳“短轨道、不计轮胎打滑情况下,针对某辆车输出转速最高的马达才是针对这辆车最好的马达”这句话。
你所提的东西我都可以用这句话来反驳,所以至少现在这句话还是“充分”的,而你所说的都是不充分的,都可能会有例外的情况。
请注意对于“好”的定义请沿用我之前提出的,否则你可另开题讨论。
对于短距离比速比赛,转速高的不一定就快呀,有一个齿轮比的影响,转速略低、扭力较强的马达或许能更快?
这个纯粹是输入功率和效率的问题么。。。我只能这么理解。
或者应该引入一个最大马力的概念。
比如所有旋转动力输出机关都有的最大马力转速和最大扭力转速。
在同一马达上,转速比最大输出转速高或低都是要降低输出功率的。
对电动机来说,最大扭力转速是0吧?所以应该不用看了。。。
但是因为第一级动力输出机关是电池,电池的输出功率是电流*电压,但是输出电流提高、电压有下降现象,所以应该也有一个平衡点吧?我没条件做这个实验,所以希望做过的人出来讲一下。
马达的最大功率转速要怎么算。。。我不清楚。
最大扭力输出是0、最小扭力输出是空载转速。
所以要知道转速与扭力之间的变化关系。我想直接转速*扭力来评估当时输出应该是没错的,但是如何计量。。。专业的测试设备都好贵的呀。。。
看来你还是没有完全理解这个话题,所以后面的话又偏离了正题。
“短轨道、不计轮胎打滑情况下,针对某辆车输出转速最高的马达才是针对这辆车最好的马达”
请看清楚这句话的完整表述,尤其是其中红字的部分。
同一辆车,其他条件都不变,只是换马达而已。
一个更简单的表述经过EFS车友提议也已经给出了,再给你细化一下以便于你能理解:
假设,你去参加一个比赛,比如奥迪比赛,只能放2次车,不能试车。
或者你的车不多,不敢多试,以免会因为飞车。
在这种情况下,如何才能从你的马达盒里面找出一颗针对你车“最好”的马达,
即装上后能让你的车在这个跑道中按照这个规定圈数跑得“最快”的马达。
先不论如何选,请先说出马达的哪些“表现”会作为你考虑的方向?
请提出一种尽量和事实“结果”符合的原则,而不是那种可以很容易被其他因素而否认的“成因”。
我还是滚蛋吧。。。完全彻底地不懂耶。。。
慢慢理解吧,至少你已经“看懂”这不是你原来理解的样子了,呵呵。
引用南健在2005-12-9 16:29:20的发言:不可能,任何动力输出都有最大功率和最大扭力,但达到最大功率时并不是最大扭力输出的时侯。一个马达空载转速很高,比如达到8万/分,这时它的输出功率是很高的(因为转速高),但一但挂上负载,转速马上下降到3~4万/分,只有空载的一半,说明此时应是输出最大扭力时。
对于短距离比速比赛,转速高的不一定就快呀,有一个齿轮比的影响,转速略低、扭力较强的马达或许能更快?
这个纯粹是输入功率和效率的问题么。。。我只能这么理解。
或者应该引入一个最大马力的概念。
比如所有旋转动力输出机关都有的最大马力转速和最大扭力转速。
在同一马达上,转速比最大输出转速高或低都是要降低输出功率的。
对电动机来说,最大扭力转速是0吧?所以应该不用看了。。。
但是因为第一级动力输出机关是电池,电池的输出功率是电流*电压,但是输出电流提高、电压有下降现象,所以应该也有一个平衡点吧?我没条件做这个实验,所以希望做过的人出来讲一下。
马达的最大功率转速要怎么算。。。我不清楚。
最大扭力输出是0、最小扭力输出是空载转速。
所以要知道转速与扭力之间的变化关系。我想直接转速*扭力来评估当时输出应该是没错的,但是如何计量。。。专业的测试设备都好贵的呀。。。
扭力需要转速么?
我想EFS的意思是不加电转速为0,呵呵。
各位还是把功率、效率、转速、扭力先明确区分一下,再来探讨吧。
“转速比最大输出转速高或低都是要降低输出功率的”
“这时它的输出功率是很高的(因为转速高)”
这几句话总是看着不怎么准。
我说的功率是马达要做的功,就是推动车子前进的力量,而不是震动或发热的功,毕竟我们是用来跑车的,不是用来取暖或按摩的。(况且一个130,要做到靠电机的震动来按摩也太难为了点)
恩,马达“输出功率”是指“马达要做的功”,可以这么理解。
那么,你怎么会说转速会比“最大输出转速”还要高呢?“最大”是什么意思?
这个是缩略语吧?
“最大输出转速”不是最高空载转速,是“最大功率输出转速”。
举例来说,虽然有点不太合适,拿汽车来说,引擎转速最高是10000吧,但是他的最大扭力转速是4000多、“最大输出转速”是7800好了。
虽然电动机在这个特性上和内燃机有很大不同,但是这个“最大输出转速”的产生原因是一致的。
“最大输出转速”不是一种常用缩略语么?(好多地方都是直接这么叫的)
或者最大马力转速才是标准语?
判断一个词是不是“常用缩略语”,去www.google.com或者www.baidu.com打进去查一下即可。
很可惜,这不是一个常用缩略语。
“最大输出转速”,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就是一个马达在对外做功时可以输出的最大转速。
汽车引擎一般有一个指标叫“最大输出扭力”,提它时候会一并提出一个“输出转速”。
同时,也有一个指标叫“最大输出功率”,同时也会提到一个“输出转速”。
按照你的提法,这个转速应该被称为“电机达到最大输出功率时的输出转速”为妥。
因为相对,还有一个“电机达到最大输出扭矩时输出转速”和其对应,
这两个转速,简称都可以为“最大输出转速”,容易造成混淆。
OK,没异议。
毕竟都是“随手”看来和听来的。难免搞错。
我跟卢兄有相同的体会,不过我觉得他只是停留在初中高一点的水平上。这样不行的,就连做工精度和减震降温对直流电机影响这么大都不了解,就会在这跟小朋友聊天,有什么意思呢
实践你没有,理论又不够。悲哀~~特例法,类比法~~~~就快成那个什么峰了
管理员提示:
1. 连续的多个发言请发表在一个帖子内,以上发言已经合并。
2. 本论坛以诚心讨论为主旨,特别是技术相关问题,更请就事论事,而不要“论人”,请自重!
[此贴子已经被FlowJZH于2005-12-31 23:38:32编辑过]
引用iiik在2005-12-31 20:00:11的发言:请问你多大呢?
我跟卢兄有相同的体会,不过我觉得他只是停留在初中高一点的水平上。这样不行的,就连做工精度和减震降温对直流电机影响这么大都不了解,就会在这跟小朋友聊天,有什么意思呢
请问iiik车友说了那么多,到底在指谁呢?
我想在这个话题内发过贴的朋友都很清楚“做工精度和减震降温”会对直流电机有多大影响,你看到有人否定这一点么?
并且在这里发言的每个人年龄都大于18周岁,哪里来的“小朋友”?
芦永发是首届全国无限制赛限秒组的冠军,实践没有?
在下是全国排名前十的工科大学的硕士研究生,理论不够?
不知道你的悲哀从合而来,又为何对特例法和类比法那么有意见。
爱因斯坦从光速不变这一“特例”,推导出了狭义相对论的几个基本运动定理,
库仑从万有引力定律出发进行“类比”,产生了“库仑定律”的灵感,推导出了类似的公式。
我想你号称自己是工科硕士,物理学里面这些定理的产生应该不陌生吧?
还请就事论事,发挥你的聪明才智,或许你可以想出就此问题更好的答案
..........這個沒有一個完整性答案與依據標準??? ........小弟還是老話一句沒有一定答案 但是範圍都在那兒....... 小弟前敘之話...... 以上的對馬達評判標準...... 乃是台灣軌道車界不斷實驗追求速度下所做出一個對好馬達的基本評斷依據 ......這是實驗下的判斷依據 .....有人自我認為否定這些也無所謂...... <诸如“温度低”、“震动小”等等,这个时候,都无关紧要了 毕竟,轨道车还是“竞速”活动,而不是什么环保、省电的活动。>小花這些話就代表你是一個言論理論之人.... .......不是軌道車車手......不是軌道車的實驗者....不是一個有跑出40節以上經驗者不斷追求突破理解者......
完全同意以上观点
我跟卢兄有相同的体会,不过我觉得他只是停留在初中高一点的水平上。
此句中的“他”就是指上文中的一个叫小花的人
上文可以看出《“温度低”、“震动小”等等,这个时候,都无关紧要了》这话是一个叫小花的人提出
其实我早就看穿你了,整篇贴子就是你跟南健在吹,还不懂装懂,一看你那总结句把车按住输出功率是0就知道你水平的了。大卫和卢兄都看出你的了。一个读计算机的快回家吧,你以为我们这6年是白读的么?
管理员提示:
1. 连续的多个发言请发表在同一个帖子内,事不过三。
2. 本站以诚心讨论为主旨,技术类话题更请就事论事,而不要“论人”
[此贴子已经被FlowJZH于2006-1-1 15:05:37编辑过]
iiik:
你犯了个极其严重的错误,我是灌水,不是吹水,请注意用词。
原来“他”是指我啊,呵呵。
不过依然提醒iiik车友一下,你发言的时候逻辑思路应该清楚些,毕竟你号称自己是工科硕士:
1. 从“这个时候,都无关紧要”,能推断出说这个话的人不知道“‘做工精度和减震降温’会对直流电机有多大影响”么?
你父亲是男人,你母亲是女人,但是他们都会吃饭。
如果我说:性别对于能不能吃饭,“这个时候,都无关紧要了”。
你会觉得我不知道“男人女人都能吃饭”这一事实么?
另外在本话题中,我想我也不只一次提到“做工精度和减震降温”,是一颗好马达的“必要条件”吧?
2. “我跟卢兄有相同的体会,不过我觉得他只是停留在初中高一点的水平上。”
前面半句说“卢兄”,后面半句说的是“小花”,这个思维跳跃得也太快了吧。
虽然中国语言文字博大精深,不过这种用法还真少见啊。
3. 我本人是计算机专业没错。
爱因斯坦本来还是个专利局的文员,刘翔本来还是练跳高的,胡core本来是大学学生辅导员。
他们是不是都该“回家”?
我已经说了,我所就读的大学是全国排名前10的工科大学。
本科一、二年级不分专业,统一学习基础知识,三、四年级会加入一些其他专业的专业科目。
硕士阶段本来学的就是电,就不用提了吧?
所以,就此问题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我想至少不会比你缺,你也不是电机专业的,对么?
4. 要让大家觉得“你们”这六年没白读,那就应该就此问题提点建设性的意见吧。
你不说,我们怎么会知道呢?
比如,你提个“好马达”的“充分条件”出来啊。
我想你应该很清楚“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的区别吧?
5. 不知道你从哪里看到所谓的“总结句”的,是我提的?不是这个帖子吧?
就算在其他帖子内,也没有把问题“总结”为“把车按住输出功率是0”吧?
就目前来看,你在本站似乎没有提出任何轨道车技术的观点。
相反倒是提了很多针对车友学历和讨论行为的“废话”。
那我能根据你这种行为看出你是个什么样的人呢?你来本站发言是什么目的呢?
光说自己是个硕士,鄙视别人只有初中高一点的水平,有什么用呢?
这里的车友目前普遍文化水平都不高,希望你能够摆正自己的位置,
作一名“智者”提供他人你的知识,而不是一位只知道炫耀自己学历有多高的“硕士”。
否则,还真有理由觉得“你们”的书是白读的
OK!支持花哥。iiik:你若不服,做辆车跑跑不就全清楚了。
你真以为我不知道吖?人家读电子的读的电学会跟你的一样?书都不是用同一本的。
我反驳你是因为你由此至终没用公式推导过一样你所认为的东西出来。我只是顺着你的思路一直说下去。
你不用这样的,学计算机我知道是什么回事,前10名的学府学计算机来说这个,大可不必了。
理论不是在这三言两语说得清的。你不觉得现在有很多人不信服你的理论吗?
“你父亲是男人,你母亲是女人,但是他们都会吃饭。
如果我说:性别对于能不能吃饭,“这个时候,都无关紧要了”。
你会觉得我不知道“男人女人都能吃饭”这一事实么?”
如果你再想用这类把事情扯远来蒙骗各位就不必了,有本事就就事论事,你扯这些来说根本就是无谓,过份夸大事物的共性
我想把你全个论坛的贴子都驳一回,别以为自己很狂,你随便找个工程师问问你的理论,你在这交流老是觉得自己就是最高,我还没见过有人在论坛里这么嚣张的,居然拿着鸡毛当令箭,用父亲妈妈来比喻。人家要看的是证明,你就觉得,咦,人家家里有电饭煲,你家里也有,结果一看,还果真有,这样就得证,这算是回答别人么!你说我多空话,其实你自己是最多空话的。“《“温度低”、“震动小”等等,这个时候,都无关紧要了”这话明明是你说的,卢兄反驳你了,你还不认是你说的。把车子按住输出功率为0也是你说的。大家可以找找他那篇什么扭力型速度型电机的文章里面,不过要注意右下方是不是有“曾于某时修改过”的字样哦。
管理员提示:
1. 连续的多个发言请发表在同一个帖子内,相关积分已经扣除!
2. 本站以诚心讨论为主旨,技术类话题更请就事论事,而不要“论人”,事不过三!
[此贴子已经被FlowJZH于2006-1-2 20:42:58编辑过]
1. 在我们学校《电机学》是电力学院的专业课,和电子系没关系,我本来硕士就是学的电子。
看来你对我们学校的教育体系还不是很清楚啊,不过既然你自以为你了解了,那么我也不想就此问题多解释了。
我对自己所学的知识负责,并不是被你说了没学过就是没学过的,所以还请就事论事。
2. 我看你是误会“理论”和“讨论”的关系了。
“讨论”和“理论”有什么区别,不知道你怎么看,
但是我可以告诉你,我认为这个主题到现在我自己没觉得提出任何“理论”。
可以参见第一个帖子,我是在问大家的看法,并和大家就其中我觉得有问题、不赞同的地方进行“讨论”。
3. 之所以举你父母的例子,本以为可以给你一个非常直观的逻辑推理的例子,
不过你的逻辑思维可能出现了问题,那就“就事论事”,给你分析一下:
设“改善做工精度和减震降温”作为a,“会对电机产生影响的因素”作为B
则a∈B
另外设“改变马达为‘好马达’的因素”作为C
则显然,C => B,即改变马达为“好马达”的因素,一定会对这颗电机产生影响。
现在设D为C的充分条件,D=>C,即如果满足D,则C一定成立。
那么 D=>C, C=>B,所以D=>B,对于任意x∈B,一定有x∈D,从而得到a∈D
即“改善做工精度和减震降温”这两个事情,本来就是判断马达为“好马达”的充分条件中的一份子。
现在我提出短距离,不计打滑情况下,判断马达为“好马达”的充分条件D为“让马达的输出转速最高”。
那么根据以上推理,“改善做工精度和减震降温”是属于“让马达的输出转速最高”的因素中的。
a∈D,如果得到了全部的D,当然就包括a了,你认为“这个时候,是得到a重要呢?还是得到D重要”?
我认为,如果有了D,“这个时候,a是不是有已经无关紧要了”,对么?
事实上,a早就包括在D中了,已经有了,也不可能逃掉。
不知道iiik和其他车友能看懂么?
其实我是很不赞成用这种方式说问题的,毕竟这里大部分的人还是喜欢简单易懂的方式。
至于父母吃饭的问题,实际上是iiik车友你的逻辑思维无法把这两个事情等同起来,从而产生了误解。
事实上很简单,依然用上面那些符号:
设a是性别,B是“人”,则a∈B,即性别是人的一种属性
C为“会吃饭的人”,则显然C=>B,即“会吃饭的人”一定是“人”
设D为“会吃饭的人”的充分条件,即满足D=>C,由D一定可以知道这个人会吃饭。
那么根据同样的逻辑推理,最终可以得到a∈D
我胡说一个充分条件,假设D=“有嘴的人”(不一定成立,姑且这么理解)
那么a∈D表示性别是有嘴的人的一个属性。
那么这个时候,相对于“有嘴的人”D这个条件,人的“性别”a已经无关紧要了。
因为有嘴的人,一定是有性别的。
看,完全等同的逻辑哦,不要说我是在说“电饭锅”,我想我在论坛里说的每一个看上去象电饭锅的例子,都是有严格对等逻辑在其中的。
只是我觉得,用这样的例子更便于这里大部分人的理解,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能接受严格逻辑证明的。
不过看来iiik你正好相反,没关系,如果有其他无法对等起来的,我可以再用严格的正面逻辑给你证明一下。
4. 很欢迎你把我在这个论坛里说的所有话都反驳一遍,当然,是指理论学术上的。
学术上的争论是必然会有的,能和你讨论问题我感到很高兴,不过目前还没有看到你发表任何论点啊。
对于我个人的学历、所掌握的知识,我想你大可不必,也没有这个权利再继续讨论下去了,
5. 我从来没有否认过“‘温度低’、‘震动小’等等,这个时候,都无关紧要了”这句话是我说的,并且上面已经给出了严格的逻辑证明
请问iiik车友你从何处理解我在“否认”我说过这句话呢?我一直感觉我在试图“证明”这句话啊。
“把车子按住输出功率为0”,我也承认是我说的啊,只是问你是哪个主题呢?你现在承认不是这个主题的了
那么按照这里的发言规定,相关主题请进行相关讨论,不应该把其他主题内的无关内容拉进来讨论啊。
如果你无法理解这句话,那么请在其他主题内讨论。
6. 我不知道“嚣张”等词你是如何看待的,是赞成的还是反对?
这里又有一个逻辑问题了: A. 你认为我“嚣张” B. 你认为“嚣张”是非正义的 C. 你要反驳我说的所有话
我是不是可以得到 D. 你比反驳最“嚣张”的人的所有的话,所以你更“嚣张”呢?
那么你是想做一个比最“嚣张”的人更“嚣张”的人么?这样是非正义的么?你在此发言是什么目的呢?
看看几种解决这个问题的可能:
1. “嚣张”是正义的,所以你要比我更“嚣张”
我不赞同,也不希望你赞同。
2. 我不是“嚣张”的,所以你反驳我没有问题,不会造成谁嚣张不嚣张的事情。
我想这个方案不错。
3. 你反驳我的“嚣张”不会造成你的“更嚣张”。
基本不可能吧?
不知道你怎么想?
回过头来一看,倒是只有最爱灌水的我一个人在说“自己的理论”呀。。。
本末倒置了。。。
花哥说说你对好马达的理解吧。
这个问题,我想还是放一下,想把另一个帖子内的“转速型”和“扭力型”搞清楚吧。
那里讨论清楚再回到这里,会事半功倍。
并且那边我倒是提出了个理论,用红字标出来了,欢迎各位“找茬”,这样才能进步。
“没人找茬就不叫学术了,最好是能问到让发表者回答不出。”
韩国崇实大学教授组组长说的。。。
引用iiik在2006-1-1 14:22:38的发言:
..........這個沒有一個完整性答案與依據標準??? ........小弟還是老話一句沒有一定答案 但是範圍都在那兒....... 小弟前敘之話...... 以上的對馬達評判標準...... 乃是台灣軌道車界不斷實驗追求速度下所做出一個對好馬達的基本評斷依據 ......這是實驗下的判斷依據 .....有人自我認為否定這些也無所謂...... <诸如“温度低”、“震动小”等等,这个时候,都无关紧要了 毕竟,轨道车还是“竞速”活动,而不是什么环保、省电的活动。>小花這些話就代表你是一個言論理論之人.... .......不是軌道車車手......不是軌道車的實驗者....不是一個有跑出40節以上經驗者不斷追求突破理解者......完全同意以上观点
我跟卢兄有相同的体会,不过我觉得他只是停留在初中高一点的水平上。
此句中的“他”就是指上文中的一个叫小花的人
上文可以看出《“温度低”、“震动小”等等,这个时候,都无关紧要了》这话是一个叫小花的人提出其实我早就看穿你了,整篇贴子就是你跟南健在吹,还不懂装懂,一看你那总结句把车按住输出功率是0就知道你水平的了。大卫和卢兄都看出你的了。一个读计算机的快回家吧,你以为我们这6年是白读的么?
管理员提示:
1. 连续的多个发言请发表在同一个帖子内,事不过三。
2. 本站以诚心讨论为主旨,技术类话题更请就事论事,而不要“论人”
.........哦...哦.....本來是想旁邊看戲......但是似乎不得被逼了出來....... iiik老兄....小花基本上
有的是萬卷書......說實戰缺少因素下.....說的話自然會有與實戰一些差異是自然的.......只要實戰
經驗足了......可是不可小看......畢竟理論小花有了相當的根基.....只是差在親自行走萬里之路而
已........ 小花基本上提出的理論通常是對的......聽一聽另外實驗下有另一個收獲也不一定......
只是軌道車遠比其他的什麼**車複雜..... 它是許多理論與心血實驗下的綜合體.....不是一條理
論來說就能透徹的..... 有許多理論實際下是正確的......可是在許多理論綜合体的軌道車的實
驗下....它是遺憾消失的.....不能用的....... 在40節車上這條理論上是發揮的淋漓盡致.............
而反而在50節的車速下......它這條理論反而是反效果被抹煞的.......不能用的...... 當然小花在
網站的努力是大家目睹的....多少尊重他人一下也不為過....... iiik老兄的口氣應該可以合緩吧...
小花基本上提出的問題通常是要點.....但是有時還是會忽略一些考量......也是實戰下不足所突顯
的.... <像什麼馬達扭力轉速比別人強不管怎樣就能比你快>小花說的這句話......... 小弟不是
給你吐槽..... 而是以實戰經驗者給你提異......是不成立的.....比賽中大家都會把馬力開到最大..
.....馬達轉速與扭力比任何人還強的人大有人在.......比賽上想比別人轉速扭力強答案是有得拼
的.....就算是比別人強那又如何???.......你有多少程度的實力車子能夠發揮的出來???.......就同
如馬達比檳榔王老哥馬達還要強的台灣大有人在...... 可是你就是幹不掉他......實力差距太大了
.....同樣檳榔老哥的馬達給別人的車跑40節過720左右......他裝在自己車上跑就跑出44.02節過
720的車速.... 你要說是馬達差距太大....還是車手調整製作實力實戰經驗上差距太大呢???....
比賽中大家的馬達都是在威力全開的狀態下......彼此間大家的馬達差距不會很大...... 除非你
有辦法讓馬力差上十萬八千里.....但是在實際上的比賽幾乎是不可能的....... 馬達轉速扭力再
大....東拖一點轉速扭力西拖一點轉速扭力.......那麼跑的時候剩幾成轉速扭力???...... 而且被拖
到的馬達會有阻力就會發生短路而發熱......剛好磁剛最怕的就是熱了...越熱磁力相對的就越小..
馬達的威力就相對的就跟著減弱了..... 此時跑在要回來中途的車子馬達威力剩幾成???.........
再把能量不滅定律拿來實戰情況下說個明白.... 同樣兩顆耗電30A的馬達三線六繞0.6的內徑線
圈馬達.......啟動一顆會輕微晃動的發溫發熱..... 另一顆馬達啟動不晃動幾乎不發熱........這
兩者明說點....... 那一顆會晃動發溫發熱的馬達有多於的能量浪費而形成熱能的....因此有一部
份能量動力轉為熱能損失掉了..... 而另一顆不晃動不發溫度的馬達又如何??....它的發熱能能反
而轉變成了動力加強了更大的轉速與扭力.... 所以它沒有多於能量下去浪費形成發熱.... 兩者
用同一台車下去跑.......程度與結果就很明顯了........ 一台有熱能浪費動力的車子.....與一台完
全不發熱不浪費動力用於刀口下的完全釋放力道衝刺的車子程度是截然的不同的..... 兩者之間
的程度就更不用說了..... 耗電30A這個前提就同如兩跟一樣的水管..... 發熱發溫的馬達就同如
有破動的水管傳輸.....短路發熱越多破洞越大...... 不發溫發熱的馬達 就同如一支完好如新的
水管......兩者同樣分別注入兩個水槽做比較......兩者間就很明顯了.......更何況那0.01秒車的差
距呢???........ 馬達的好壞由這兩點可以看的出來.......那麼不同追求的好壞又有相當不同的標
準...... 與其說了一大堆**理論....小弟到不如自己去體驗去做......那還實際多了......所實驗努
力下的保貴經驗....與學到的新的教訓...告訴我那邊錯了.....有問題不斷下去刃解獲得新知識技
巧而成長......小弟覺得比什麼**大論在網站上說來說去還來的好多了..... 如果光論理論能讓
車速快上一節或者以上.....那小弟自己苦修實驗幹嘛!!.........那小弟乾脆成天泡在網上學習那一
些**理論就好了........多學到**理論車速就又更快......每天那邊學啊說啊就好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16:58:33编辑过]
永发所说,并非我反对,只是觉得目前的讨论你还是没有明白在说什么,而我也一时想不出一个简单的例子告诉你问题的所在。
对于你的问题,我想先肯定一些事实:
1. 发热小,震动小,当然是“好马达”所必备的“一个”因素。
我并不否这一点,而且已经在上面给出了严格的逻辑证明,不过可能你无法理解。
2. 实战的确很重要,有机会我一定把理论赴之于实践。
不过你可能不了解,全大陆第一辆“仿飞鱼”手工三轮车似乎是我做的吧:)
虽然做得很糟糕,不过至少我一定是实践过才会来说这些话。
事实上,从国小4年级到高中一年级这段时间内,我实践得不会少,只是现在看来都是很初级的阶段。
不过对于基本的“实践”概念,我想不会如永发你想象得那么少。
3. 现在这里要讨论的事情,并非是“哪些因素”让马达变得好。
而是试图找出马达好的“表现”,不过我觉得单这么说永发你永远无法理解。
再不死心举个例子给你,是槟榔王的原话:
第二届全国赛时,槟榔王开始放下的飞鱼车,都在41节以下;
但是他做了个小动作,打磨了一下轮胎,把轮胎直径减小了一点。
一下子,车速就上到41节以上了。
以上这个事实,实践者是槟榔王,我想你没意见吧?
我的问题是,同一辆车,同一个马达,只是把轮胎直径打磨了小一圈(约0.1mm),就产生了这样的效果,主要原因在哪里?
我想你之前所说,马达震动、发热,都是同一个马达,应该不会有很大差异,对么?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按照我的看法,在轮胎没打磨前,相对这辆车在天豪轨道中的阻力,转换到轮胎,
再通过齿轮比转换到马达上所形成的扭力,还不足以让这颗马达“输出最大功率”;
而打磨之后,这个阻力转换到齿轮,再作用于马达,正好让这颗电机工作在了最大功率输出点上,
所以速度能够得到提升。
对同一辆车来说,是马达是否工作在最大输出功率点影响车速,不知道这一点你是否清楚?
看你提到的问题中也有这方面的涉及,说虽然马达扭力转速都能比别人高,但是就是车不快。
这个问题的可能原因,是在于他的车无法让马达发挥出扭力和转速,马达实际的工作点,输出的功率很低。
换成“槟榔王”的“好车”,其阻力对应轮胎直径和齿轮比正好可以让此颗电机的工作点提升到最大功率输出上,那车速自然可以上去。
就算是同一颗马达,就算是槟榔王自己的车,还会有以上快慢不同的区别,也是这个原因所造成。
4. 经过以上分析,我想还有一点要特别提醒。
以上是针对车,而这里是针对马达,即车的齿轮比、轮胎直径、轨道阻力等都固定了,怎么去选马达。
我想说的,最土的办法,把一颗颗马达都装在这辆车上,放进这个轨道,看哪次车跑得最快,这颗马达就是“好马达”。
而在短距离的测试中,车最快,当然马达输出转速最快,这一点不用怀疑吧?
你明白我的意思了么?我说的是实际“输出转速”四个字,不是绝对的“最高转速”哦。
看了这么多高手的发言,总结一下,看来槟榔王是对的,他说他没有什么理论,就是多做车,多试车,挑出最快的车。看来理论干不过实践。所以,我这个大学里面学机电的,最近也不怎么发言了,也在做车,试车,向槟榔王学习。理论一大堆,车却不快,没用!看来在这里,只有槟榔王有居高临下的资格,来教育别人,可偏偏槟榔王很少发言,说明他好有深度。讨论时,老是假设,是不科学的。有人说,自己玩车十年了,有点炫耀的意思,有意思吗?玩三十年的和玩一年的,如果水平一样,那就等于白白浪费时间。只有好的成绩,才是真理。赛场上见分晓。
高手无处不在!!!!!!!!!!!!!!!!!!!!!!!!!!!
呵呵,四驱工匠所言,不免让我想到“我党”二十多年前那场“大讨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的结果也是如此。
“只有好的成绩,才是真理”
话是没错,不过这里“真理”二字换成“硬道理”更加贴切一些。
之所以这么说,还请注意“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句话的表述:
“实践”是用来“检验”真理的,并不是说,“实践”可以用来替代“真理”。
就我个人的理解,是因为“实践”中往往惨砸着很多“假象”,
无法将事物本质中最主要的部分抽象出来、联系起来,所以才需要“真理”。
举个大家都知道的例子:
在牛顿之前,人们看惯了苹果从树上落下来,但是人们只知道苹果是从树上向下落。
而牛顿却提出了“万有引力”这条真理,用苹果来“检验”,完全正确。
但是牛顿似乎没有满足用苹果来检验,而是用了星球来检验,发现依然符合得很好。
如果没有“牛顿”,谁会把“苹果落地”和“星球公转”这两件看似不相关的事情联系起来呢?
所以我认为,只有“真理”被提出,再用实践来检验,才有实际意义。
没有真理,只有实践,则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很难被联系起来,也就很难再得到质的提升,事倍功半。
有了真理,检验通过,依靠逻辑推理可以发现更多的真理,更多的检验手段,从而事半功倍。
我们在这里讨论马达,当然不应是空谈,但是有些时候需要借助空谈的手段;
爱因斯坦先生,通过“假设”“真空中光速最快且不变”,创立了狭义相对论,奠定了近代物理的一大基础。
翻开狭义相对论的运动学篇,几乎所有公式都是从“老是假设”光速不变,演化而来。
“老是假设”是不是科学,现在还有人在和爱因斯坦争论。
但是这种假设的结果,的确得到了实践的验证,例如从微观量子尺度上的确可以观察到“动钟变慢”等相对论效应。
爱因斯坦,并不是那个实际去做粒子碰撞实验的人,让他去做可能他也做不出什么结果。
他却可以告诉做实验的人,怎么做,可以在什么时候,观察到什么样的结果。
这就是理论家和实践家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大家都是英雄,各自离不开对方。
轨道车目前的情况,的确是实践多,理论少。
但是我想这并不代表轨道车不能有真理,或者轨道车的真理无法得到实践的检验。
我希望这里讨论的最终结果,是提出一些经得起实践检验的真理,帮助各位实践家更好地去实践。
槟榔王玩车不到10年,我们这里有车友玩了超过10年,这都不是问题。
但是为什么槟榔王能在比别人短的时间内跑出比别人高的车速?
实践,当然这是第一,但是我们这里也不乏整天在做车的朋友。
我想,还是槟榔王的方法论,起到了促进的作用。
实际上,一个实验的“方法”,也是一种“理论”,是一种被槟榔王很好地赴之于实施的理论。
但是这种理论,目前看来,还是“接受”的人少,直接享用其结果的人多。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这个毅力去做那么多车,做那么多实验的。
赛场上跑得快的人,是英雄,但并不代表,赛场下的人都是狗熊。
刘翔和他的教练孙海平,对于奥运夺冠,都功不可没。
对于轨道车,目前还没有达到这样一种高度,但是并不代表不能有,对么?
我们学这么多有用没用的知识就是为了得出一套方法论么。
统称哲学观。。。
往往通过实践最终得到的就是这么一种叫“哲学观”的东西。
比如说跳跨栏,我之所以能第一次就把运动训练专业的刷掉一半,是因为我算好了最佳起跳距离和落脚点。而此时运动协调性好或穿了什么鞋、体重多少、身高多少已经不怎么重要了。花哥的课题就是在电机上找那个相当于“踩踏点”的东西,没错吧?
但是什么东西比《最大动力输出转速》还要实质呢?好象没有呀。。。
引用小花在2006-1-3 21:51:25的发言:
永发所说,并非我反对,只是觉得目前的讨论你还是没有明白在说什么,而我也一时想不出一个简单的例子告诉你问题的所在。对于你的问题,我想先肯定一些事实:
1. 发热小,震动小,当然是“好马达”所必备的“一个”因素。
我并不否这一点,而且已经在上面给出了严格的逻辑证明,不过可能你无法理解。2. 实战的确很重要,有机会我一定把理论赴之于实践。
不过你可能不了解,全大陆第一辆“仿飞鱼”手工三轮车似乎是我做的吧:)
虽然做得很糟糕,不过至少我一定是实践过才会来说这些话。
事实上,从国小4年级到高中一年级这段时间内,我实践得不会少,只是现在看来都是很初级的阶段。
不过对于基本的“实践”概念,我想不会如永发你想象得那么少。3. 现在这里要讨论的事情,并非是“哪些因素”让马达变得好。
而是试图找出马达好的“表现”,不过我觉得单这么说永发你永远无法理解。再不死心举个例子给你,是槟榔王的原话:
第二届全国赛时,槟榔王开始放下的飞鱼车,都在41节以下;
但是他做了个小动作,打磨了一下轮胎,把轮胎直径减小了一点。
一下子,车速就上到41节以上了。以上这个事实,实践者是槟榔王,我想你没意见吧?
我的问题是,同一辆车,同一个马达,只是把轮胎直径打磨了小一圈(约0.1mm),就产生了这样的效果,主要原因在哪里?
我想你之前所说,马达震动、发热,都是同一个马达,应该不会有很大差异,对么?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按照我的看法,在轮胎没打磨前,相对这辆车在天豪轨道中的阻力,转换到轮胎,
再通过齿轮比转换到马达上所形成的扭力,还不足以让这颗马达“输出最大功率”;
而打磨之后,这个阻力转换到齿轮,再作用于马达,正好让这颗电机工作在了最大功率输出点上,
所以速度能够得到提升。对同一辆车来说,是马达是否工作在最大输出功率点影响车速,不知道这一点你是否清楚?
看你提到的问题中也有这方面的涉及,说虽然马达扭力转速都能比别人高,但是就是车不快。
这个问题的可能原因,是在于他的车无法让马达发挥出扭力和转速,马达实际的工作点,输出的功率很低。
换成“槟榔王”的“好车”,其阻力对应轮胎直径和齿轮比正好可以让此颗电机的工作点提升到最大功率输出上,那车速自然可以上去。就算是同一颗马达,就算是槟榔王自己的车,还会有以上快慢不同的区别,也是这个原因所造成。
4. 经过以上分析,我想还有一点要特别提醒。
以上是针对车,而这里是针对马达,即车的齿轮比、轮胎直径、轨道阻力等都固定了,怎么去选马达。
我想说的,最土的办法,把一颗颗马达都装在这辆车上,放进这个轨道,看哪次车跑得最快,这颗马达就是“好马达”。
而在短距离的测试中,车最快,当然马达输出转速最快,这一点不用怀疑吧?你明白我的意思了么?我说的是实际“输出转速”四个字,不是绝对的“最高转速”哦。
.......小花.....以上你說的我都明白....只是在這邊還是有一些很不爽的地方....... 在這裡貢獻的
不是小花....不然就是老徐哥....等等那幾人..... 那其他的高手人都飛那去了.......在這裡感覺很
像是理論的世界.....而不像是交流網站........ 有理論卻沒有人展示其實驗結果......感覺一有些空
談......看了一大堆人說的**.......看的頭都快看不下去........結果只有空談....卻沒有人實際實驗
其做法....或者實驗中的困難與問題解決方案.....或者是發現一些新技巧技術提供做法........新網
站是很豐富沒錯....但是感覺好像少了熱情與活潑的朝氣........舊網站雖然內容程度不及於新網
站...但是許多人參與甚至展現出自己的成果做法.......供應大家學習或參考.....不但有了理論..更
有學到實物上的應用.....更有獲得技術的空間.....看人家怎麼做.....自己做時又如何的來修正......
....或者推荐一些新零件用法能讓車速更上一曾樓....這樣感覺才像一個真正交流網....... 現在這
裡看來....小花的心血多....不然就是老徐哥的推荐技術多....不然就是小鄭哥還在時發表多...或
者老是那一些人.... 其他的人就不知道在幹嘛...... 不是來灌水不然就是跟隨附從....不然就是
插說一些**理論.....結果沒看到東西...也沒學到修正的新技術....更沒體會出怎麼樣做的車子....
才會更快...... 所以小弟與朋友和檳榔王**資料一直都不上傳就是這樣..... 一大堆**論談結
果實際獲得的新技術修正技術沒幾隻貓....... 在那說的天番地覆的....結果只那邊說說.....推出
自己見解實驗結果展示圖片與問題的又有幾人??? ......小弟把研究新技術與成果展示推出來時
又如何....... 學到的是大家啊....那大家又有沒有心交流把自己的一套理論與見解實驗的結果展
示.........????? 那麼小弟與朋友們的想法又如何了.......貢獻了那麼多心血.....結果在這裡實際
吸收到真正的能運用的沒幾隻小貓???....... 我們是白痴嗎??...... 其他的人還不是這樣........
那邊說說沒什麼東西.....說了車速提升的做法與實驗也沒推出來......也沒有去做....說的人多......
做的人少.....有何用呢??...... 小花的時間緊湊小弟了解.....而且也知道小花花了多少的心血在
這裡.......由於沒有時間所以小花沒有什麼時間下提出實驗成果與實際遇到的問題.........或者從
中發現的新做法與技術.........小弟了解你的苦衷...... 小花提供的理論實際上很棒的........有些
是我們實戰者所缺少的.....可以凝捕我們的不足..... 在這裡來說理論程度是都以經夠了..........
在這裡缺少的是一些人在聽玩理論下去實踐所發現的問題或又有新技術的成果展示.................
舊網站雖然雜亂....但是看的理與技和做.....收獲不少.......新網站就沒有這種很好的朝氣現象了
......希望大家能夠在此多盡點心......大家誠心展示與交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16:59:35编辑过]
3. 现在这里要讨论的事情,并非是“哪些因素”让马达变得好。
而是试图找出马达好的“表现”,不过我觉得单这么说永发你永远无法理解。
再不死心举个例子给你,是槟榔王的原话:
第二届全国赛时,槟榔王开始放下的飞鱼车,都在41节以下;
但是他做了个小动作,打磨了一下轮胎,把轮胎直径减小了一点。
一下子,车速就上到41节以上了。
以上这个事实,实践者是槟榔王,我想你没意见吧?
我的问题是,同一辆车,同一个马达,只是把轮胎直径打磨了小一圈(约0.1mm),就产生了这样的效果,主要原因在哪里?
我想你之前所说,马达震动、发热,都是同一个马达,应该不会有很大差异,对么?
那么原因是什么呢?
........放心....小花.....小弟目前以經玩到玩到個部位0.01mm誤差的玩法........在你說這話之前...
小弟已經訪問過檳榔老哥兩次了......這事以經有聽他說過......並且獲得新的研究車子方法與實驗
法........你說的似乎太晚了.......該知道的小弟都知道了....... 檳榔老哥每一天都有新的進步.....
...小弟到一定時間會去訪問他並提出自己的問題與問題所在......和一些實戰下運用的理論技術...
...與判斷........只是不曉得你獲得的是多少曾次的東西.....小弟得到和實驗的不會比你們少.........
加上小弟在修行會獲得的特有技術..........反而期待小弟當完兵參加全國賽上的情況...........
第一次全國賽上小弟蠻失禮的....放軟車沒盡全力.......是因為當時不了解大陸層次與等級和軌道
狀況........所以真正快的車子當時沒帶到全國賽上....抱著參觀的心態而來.........當時宣揚的小鄭
哥在大陸層次如何反而讓小弟沒有什麼全力拼勁的心...... 運用孫子兵法上的知己知彼的心態
....反而先去以參觀了解實情為主....... 第二次全國賽上小弟從檳榔老哥那兒獲得一些寶貴的資
料......... 可別拿可笑的全國賽上的成績來評斷一位車手.........小弟實際車速在士邦軌道不會低
於未過720......42節以下的車速........ 拿以前的的成績來論說小弟的程度上是徒然的...........
台灣比賽大家一開場都會開始盡全力......那是因為大家都彼此互相了解程度所在......
接下來可就沒這麼好了................. 如果你們大家還像第二次全國賽上還各位休息一年
沒玩........那麼可就有得瞧了......... 小弟目前的玩車空白期只有一個月........ 如果大家還在
混.....理論東的理論西的......比賽時一面倒可就不好玩了....... 別想太多.......小弟目前的言詞帶
有台灣比賽火藥味的氣味.........相信第二次全國賽時檳榔王老哥有帶一部份台灣本土比賽火藥味
給大家體會過......... 台灣比賽就是同如這種火藥味場景下的比賽的.......什麼是臨場下被逼到極
限.........比賽戰場就是這麼好玩......... 大陸辦的AD賽程度如何小弟不知道......但是如果沒品....
程度太低那就沒有臨場被逼到極限的刺激感.......突破極限......... 第一次全國賽的體會小弟反
而覺得最後比賽前十幾分鐘有一些比賽氣紛外......其他時間看來感覺像是遊戲和試車一般.........
小弟在此稍微刺激大家一番拿出鬥志一拼........ 不然全國賽就沒有什麼意義.......也無法競爭下
突破新的成長....互相交流......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17:00:10编辑过]
要不然多加一个等级制度,比如:发表过10台车子之后名字会加个后缀或发光。
我看是有必要刺激大家发表一下自己的车子或产品。
或者实在不行就搞车友产品交流的专区,这样能更好地刺激大家制造、发布、分享自己的研究成果,也好造成一种激烈的竞争。
永发所言,我把它总结为“目前论坛上实践得普遍太少,导致两极分化严重”
我想你有这样的苦衷,应该能理解我现在的苦衷。
“在這裡來說理論程度是都以經夠了..........
在這裡缺少的是一些人在聽玩理論下去實踐所發現的問題或又有新技術的成果展示.................”
依我看来,这里的理论,远远不够。
这个话题,本来发表的时候,根本没有预想到各位能把它扯到那么夸张的地步。
但是看来目前这里大部分人连什么是“表现”、什么是“原因”都无法区分开来。
这怎么能叫够呢?
一个车手做马达,知道类似“减少震动”、“减少发热”可以得到更“好”的马达,就够了么?
先前有和上海某位非常“资深”的车友(绕过无数马达,做过无数车)交流,深有体会。
交流中,他一直问类似让我觉得很摸不着头脑的问题:在A绕法的基础上,加一圈,或者减一圈,哪个快?
这种问题不知道各位怎么看,在我看来,这是对马达的“工作点”没有任何概念的表现。
不同的负载会导致不同的效率,不同的绕法又会在某个负载上输出不同的功率,又如何可一概而论呢?
我想我们在这里讨论实践,有槟榔王、芦永发、老徐等人的贡献,只要大家愿意,是能成气候的。
问题是这些实践结果的背后,各位是不是都有一个理性的头脑去分析:“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如果没有,正如槟榔王的方法,继续做实验,也可以越来越快。
但是我觉得,要让轨道车成为一项“上档次”的“专业模型活动”,这是不够的。
永发第二个回答好象在给我打马虎眼了
火药味浓,未免是坏事,不过你不要浓到把要回答的问题忘记啊。
我也不知道你现在到底掌握了多少“理论”。
我是希望,这里有更多的人,包括永发你,能够看到槟榔王把轮胎磨薄0.1mm,
就知道这个时候,对于马达,“到底发生了什么”。
你知道自然是好,实际我已经把我的理解告诉你了,但是目前情况是知道这一点的人并不多,否则就不会有这里那么多的题外话了。
只有你知道了这里面的道理,才会明白轮胎“为什么”需要磨薄,而不是加厚(因为磨薄是让马达的xx变xx),
也会知道如果需要加厚而又显然不可能的情况下,还有其他什么办法可以去想。
这样,玩车的时候,心里才会更有“底”,对么?
实际上,我的确没有做过象永发你所做这等规模的实验。
原因一个是时间,另一个是我还没有找到一条最好、最科学的路去走。
象我这样时间并不充裕的人,要象槟榔王或者永发你那样做那么多车,显然是不现实的。
那就需要用脑子想,想出一个能够满足一切要求又最简单的方案,才是最科学。
目前通过这里的讨论,我想已经有一些想法,实验仪器已经在构思。
不过现在拿出来,如永发你的苦衷一样,没人懂啊!
已经在QQ上给某为参加过第一次全国赛的联盟会员展示了部分虚拟的“实验结果”(别人做的)
但是看不懂,一点概念也没有,怎么办呢?
所以我想这些概念还是要提,不是没用的,恰恰会对各位的实践起到帮助。
提到一定程度大家脑子里都有概念了,再把实验方案提出,才会水到渠成。
至于是不是要刺激大家发表自己的实践或者理论结果,我想各位说了算。
条件都已经提供给你们,就是上面的“积分贴”和“文章贴”
你想让符合什么条件的朋友看到,和符合什么条件的朋友讨论,自己设置好了。
只是我个人试下来,效果不理想。
论坛分区一定会改,已经在版务区有讨论,各位可前往发表意见。
一个车手做马达,知道类似“减少震动”、“减少发热”可以得到更“好”的马达,就够了么?
先前有和上海某位非常“资深”的车友(绕过无数马达,做过无数车)交流,深有体会。
交流中,他一直问类似让我觉得很摸不着头脑的问题:在A绕法的基础上,加一圈,或者减一圈,哪个快?
这种问题不知道各位怎么看,在我看来,这是对马达的“工作点”没有任何概念的表现。
不同的负载会导致不同的效率,不同的绕法又会在某个负载上输出不同的功率,又如何可一概而论呢?
小花.......那一位車手已經玩到節線法的程度與實驗了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17:00:42编辑过]
感谢永发兄说实话,火药味不浓的话,竞争就会不激烈,竞争不激烈就没戏唱了。
永发,我不清楚你所谓“節線法”是什么方法。
不过这位车手的实力,至少和你在第一届全国赛上的表现相当,不点穿,呵呵
看起来花哥的记忆力不如我好么。。。我记得当时永发兄不仅发了个专帖,还说了盛水线之类的概念来着。。。记得当时的结果是被很多人“一棒子打死了”。
好象我没有看到过这类理论,请问是发在哪里的?要不再多点提示?
我从来都是只记内容不记出处的。。。有可能是山东论坛。
内容就是标好位置,每极都用同样的线长。。。
引用南健在2006-1-5 21:24:45的发言:
看起来花哥的记忆力不如我好么。。。我记得当时永发兄不仅发了个专帖,还说了盛水线之类的概念来着。。。记得当时的结果是被很多人“一棒子打死了”。
汗........南健...那是兩三年前的東西....你拿出來說幹什麼?......許多人都說那些是**不到......所
以連甩都不甩.....就當他是過去了就好了.....很多人無法跳出匡匡那是他們的事......至少那些有
人了解我...........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17:01:30编辑过]
引用小花在2006-1-5 18:14:48的发言:
永发,我不清楚你所谓“節線法”是什么方法。
不过这位车手的实力,至少和你在第一届全国赛上的表现相当,不点穿,呵呵
......馬達歷練那麼久了車手應該有發現一些問題吧......有問題不解決???......會很奇怪吧.......
還是說他沒有找到解決的問題方法呢??....... 小弟還是不想說...... 免的又有人砲轟......
還是慢慢玩到程度夠了後自然會理解....... 這種東西還是要等程度夠了之人說了才理解我說
的是什麼...... 至少有人真正懂就好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17:01:52编辑过]
引用南健在2006-1-5 23:41:09的发言:
我从来都是只记内容不记出处的。。。有可能是山东论坛。
内容就是标好位置,每极都用同样的线长。。。
......那個啊.....大家和小鄭哥可是砲轟的要命........我總不能說是檳榔王老哥馬達幹掉小鄭哥
馬達的其中一個原因吧........ 給小花的一句話....台灣軌道車是很複雜的.....在這麼多年下......
台灣軌道車界上是有很多很多的傳說的....... 當然那是小弟玩車時比賽上聽來的....... 其中有
一些是親身經驗....實際看到的......結果說了就是有人不信也不實驗就依靠常理下一棒打死.....
..... 好像我是在呼ㄌ大家似的...... 所以小弟不說啦...... 謎題就我自己去解......不過還是有不
少收獲.....有些是真的......有些是假的....... 我提再多....無法理解之人不是覺得太嚴刻還是不
鳥他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17:02:16编辑过]
哎呀,每个人的历练和思维方式不同肯定会有无法理解的事情呀。
说点通俗的就是对于我们来说,天天喝酒、赌博、晃悠、泡游戏厅的人是彻底无法理解的,对于他们来说我们也是无法理解的。
在技术范畴里也一样,有些人比赛是量产车一大堆,有些人比赛是只用那么一两台,同样的比赛环境,完全相反的应对方法。
被一棒子打死的情况很多呀,当初我说四驱要前单轮过弯的时候也是被“打”了整整两页。
所以很多人都不会发表那么些容易被“打”的理论。。。但是那才有意思,每次比赛都能有不少惊喜和花絮~
被一棒子打死的情况很多呀,当初我说四驱要前单轮过弯的时候也是被“打”了整整两页。
所以很多人都不会发表那么些容易被“打”的理论。。。但是那才有意思,每次比赛都能有不少惊喜和花絮~
........你說的是抬腳的前跑四驅車嗎?........ 前輪著地過彎....後輪抬起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17:02:38编辑过]
是呀,那是我上论坛没几个月的时候。。。用了很多种方法来试,最终我还是选择了车轮前宽后窄+扭腰。。。我那么费力搞轴承传动轴就是为了这个。
现在的想法是前后胎都要牢牢地抓住地面,当然啦,脚还是要抬的~
感觉离题越来越远了。。。
.......先前有問檳榔王老哥抬腳的四驅前跑法...他的理念跟你差不多....不過車輪似乎不用前寬
後窄..... 近來有稍為做四驅車來試試玩玩看..... 軸承傳動軸這個問題我已經解決了..... 多虧從
閃電老闆那兒學到的特殊技術....不然還搞不定......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17:03:06编辑过]
两位越说越远了,就此打住吧。
永发虽然你说网上探讨理论都够了,但是你上面的发言恰恰折射出大家理论不够的表现。
你想,如果大家都会数数,你提出1+1=2,谁会“打”你呢?
我觉得现在的问题,就是出在有些人以为1+1=3,有些人以为1+1=1,或者连数数都不会。
......馬達歷練那麼久了車手應該有發現一些問題吧......有問題不解決???......會很奇怪吧.......
没什么奇怪的,他做了很多,但是始终无法从理论的角度去总结出一些共性,导致思路很混乱。
所知道的只是类似“增加绕线可以降低转速”、“减小磁场强度可以提高转速”等非常模糊的“表象”。
从最近的讨论帖子中,我想你自己也可以发现目前车友的“理论”到底到了一个什么程度吧?
台湾轨道车很复杂,大陆又何尝不是呢?
和轨道车比起来,日食、月蚀等天文现象,在过去人们的心中,是不是要复杂很多啊?
不相信,查查古代关于日食的传说和所谓的“理论解释”,呵呵,我想绝对比你们台湾轨道车历史要丰富啊。
现在,你我都是有文化的文明人,知道为什么日食、为什么月蚀了么?
复杂的表象背后,往往存在着简单的真理。
轨道车的真理,等待你我和大家,一起去发现。
......哦....是找不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啊.......小花你誤會我的意思...我說的理論夠了是指這論談
上理論與個人實驗展示的力行.....比例上這網上理論過多....個人實驗展示的力行過少原故.....
一直不斷提理論下會失去交留網的活潑性質.....我認為該是捕網上不足優先才是......繞馬達的技
巧又可分.....拉....扯.....鬆......緊......與排列 這些都是馬達能很細微調整的地方......從這地方
下工夫與運用應該是能找到答案.....記住別小看這些細微部份...累積多了....威力可不小...就算是
同樣**繞法下......這樣子運用下去抓....應該是能找到你要的答案.... 懂得運用的人就知道同樣
**繞法下如何抓到這繞法這棵馬達的最大上限了..... 不過這種細微部份體會是實際實戰與實驗
下才體會出來的東東.....理論下有時是無法詳解清楚的.... 這也就是光理論下與實戰之間的差異..
兩者本來相輔才是......目前這裡教流網下理論是豐富.....可是卻大大缺少另一種實踐下的體會...
兩者本是相輔而成的...... 小弟的提示蠻明顯的.....這位車手解決問題的提示.... 好好運用甚至
多繞一圈還是少繞一圈.....馬達的表現能出現你要的滿意答案.......理論是死的東西....活用的人是
活的....有時嘗試跳出合理的匡匡做做看會找到你要的答案也不一定...... 這世界總是很奇怪......
有時合理的東西能戰勝合理的東西..... 有時合理的東西反被不合理給幹掉..... 有時從不合理的
東西下去探討會發現合理的東西........總之.....理與行互配合才是重點...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17:04:33编辑过]
我想永发和我目前都肯定要“理與行互配”,而分歧是在于究竟“理”先,还是“行”先。
我想永发你是注重“先行后理”的人,因为你说“理論下有時是無法詳解清楚的”。
而我在此发贴的目的,是在于“先理后行”,即先知道要做什么,再去做。
至少这个帖子的目的,并不是用“理论”去“解释”某些现象,所以我一再重申不需要谈“原因”。
而仅仅是从理论的角度去分析,我们做马达的目的是什么,做出来的马达需要有什么样的“表现”才算是做“好”。
“這些都是馬達能很細微調整的地方......從這地方下工夫與運用應該是能找到答案”
我只是想说,如果不知道最后的方向,只知道“要让车跑快”(如果这个都不知道那就不用在这里谈了)
这样“下工夫”有时候会无所适从,事倍功半。
正如先前所说,“减小震动”、“减小发热”,当然是值得“下工夫”的地方。
但是和这里所要讨论的“最终表现”来相比,这些都已经包含了,不说也无关紧要。
片面地、过于刻意地去追求这些,有时只会适得其反。
永发你一直说网上理论过多,我想你说的是“用理论去解释得过多,而实践又太少”。
无论这种现象是否如你所说确实存在,我想和这里我们的讨论没有直接关系。
因为“用理论去解释”和“用理论去指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与行为。
针对“用理论去指导”来看,如果理论“不够”,实践是无法实施的。
而目前看来,除了“要让马达发热小”等“必要因素”外,还没有一个人提出一个指导性意见,
告诉我“究竟要做成一颗什么样‘表现’的马达,才算做‘好’了”。
所以我才说,这里的“理论”远不够,无法“指导”展开实践。
“馬達的表現能出現你要的滿意答案”
“有時嘗試跳出合理的匡匡做做看會找到你要的答案也不一定”
我就是觉得目前车友除了知道“马达要让车快”这个“答案”以外,对于马达本身,还没有一个“答案”。
这才是现在我觉得“不够”的地方。
我也是提倡“先行后理、再行”
对于一个没有一定动手能力去实现自己想法和“理论”的人,理论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当有了一定的“行动能力”再去谈理论才能正确的理解和学习,毕竟每样东西都有其一定的“特定理论”在不了解其一般特性的情况下讲理论反而会误入歧途。
有了这个行动力,再从比自己强的人那里听来理论才能正确理解和应用,人的经验就是这么好玩,有很多是直觉性的或无法用语言表达的。
有了正确理论的支持,当然能快起来,而玩到“最后”,理论所提供的“方向性”到达尽头的时候,就只能通过实践来修正这个只属于自己的误差,其实很多情况下实践起来比研究常理要简单的多,比如做一颗固定绕法的马达,但是不知道用多少片矽钢片比较合适,我想应该没几人能算出什么场合下用几片的轴心吧?所以这种地方只能直接下手去做,做的次数和种类多了,就会形成一种模糊的经验,什么地方要怎么做。这种境界不是努力想、努力算就能达到的。
所以要先搞定什么是“理论”能表达的,什么是无法表达的。或者反过来说,要分清从哪些东西上能归结出理论、从哪些东西上归结不出理论。(记得“理论”的词义是从实践中归结出来的、能用语言正确表达的事物的内在道理)
“先行后理、再行”?很新奇的提法。
我不怀疑各位“先行”的能力,大家都有能力去实现自己的想法。
只是现在南健你还不知道加几片矽钢片而已,在“理”字上出了问题。
这是一个“为什么”的问题,的确不是“努力想、努力算”就能达到的。
但是你能告诉我,要“想什么,算什么”么?
在你知道“想什么,算什么”这种“表现”的问题之前,暂且先不公布“要几片矽钢片”的计算方法。
不过先可以肯定地告诉你,这种方法是有的,并且非常“简单”。
只是先前提供给一位车友后得到的反馈是,虽然可以算了,但是不知道要算什么啊,呵呵
另外你所谓的“实践中归结出来的、能用镅哉繁泶锏氖挛锏哪谠诘览怼苯凶鳌熬椤备侠硪恍r
就目前看来,“理论”所提供的“方向性”都没有被发掘出来,离“尽头”还很远很远。
我认为不是很远,只是达到那个层次的人没有把它公开或不把它当一回事。
没有公开也好,没人知道也好,从客观表现上来说,都一样,就是“很远”。
而一个“没有公开的理论”,能不能称为“理论”,先要质疑一下。
另外,什么人比轨道车玩家自己,更清楚轨道车想要的马达是什么样的呢?
我想这点毋庸我来解释,永发在上几个帖子中已经阐述得非常明确了。
引用小花在2006-1-6 17:14:55的发言:
我想永发和我目前都肯定要“理與行互配”,而分歧是在于究竟“理”先,还是“行”先。我想永发你是注重“先行后理”的人,因为你说“理論下有時是無法詳解清楚的”。
而我在此发贴的目的,是在于“先理后行”,即先知道要做什么,再去做。至少这个帖子的目的,并不是用“理论”去“解释”某些现象,所以我一再重申不需要谈“原因”。
而仅仅是从理论的角度去分析,我们做马达的目的是什么,做出来的马达需要有什么样的“表现”才算是做“好”。“這些都是馬達能很細微調整的地方......從這地方下工夫與運用應該是能找到答案”
我只是想说,如果不知道最后的方向,只知道“要让车跑快”(如果这个都不知道那就不用在这里谈了)
这样“下工夫”有时候会无所适从,事倍功半。
正如先前所说,“减小震动”、“减小发热”,当然是值得“下工夫”的地方。
但是和这里所要讨论的“最终表现”来相比,这些都已经包含了,不说也无关紧要。
片面地、过于刻意地去追求这些,有时只会适得其反。永发你一直说网上理论过多,我想你说的是“用理论去解释得过多,而实践又太少”。
无论这种现象是否如你所说确实存在,我想和这里我们的讨论没有直接关系。
因为“用理论去解释”和“用理论去指导”,是两个不同的概念与行为。针对“用理论去指导”来看,如果理论“不够”,实践是无法实施的。
而目前看来,除了“要让马达发热小”等“必要因素”外,还没有一个人提出一个指导性意见,
告诉我“究竟要做成一颗什么样‘表现’的马达,才算做‘好’了”。所以我才说,这里的“理论”远不够,无法“指导”展开实践。
“馬達的表現能出現你要的滿意答案”
“有時嘗試跳出合理的匡匡做做看會找到你要的答案也不一定”我就是觉得目前车友除了知道“马达要让车快”这个“答案”以外,对于马达本身,还没有一个“答案”。
这才是现在我觉得“不够”的地方。
汗........小花你也太快把我歸類了.......不好意思......小弟是屬於雜食性動物那種..........
兩者小弟都有........只是我的理而行比較賊......從有實戰者下學到的理論.....遠比你們理論說了
一灘......還來的好多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17:04:59编辑过]
离开论坛十几天,让我花了足足15分钟看完大家的讨论.......总结:一个字"累"
长长的篇幅的讨论,大家有结果吗???
下面我来谈一下这次去AD杯上的实验情况:
同一辆车,在不改变任何调整情况下,在车主手上(车主充的电池)跑出成绩为32-31秒,但是,此车在我手上
确是27秒多呢???.......难道我老徐是专门来创造"神"话的人吗???
个人认为:基础不同,才是造成大家讨论的偏差......
“從有實戰者下學到的理論.....遠比你們理論說了一灘......還來的好多了......”
永发有所误会,此贴为先理后行,并不表示这个论坛的讨论就都是靠说的来。
不过既然永发你也有比较“贼”的“理而行”,是“杂食”,
那么我很想请教一下你对于什么问题是运用“理而行”的方式呢?请说说你先理而后行的那方面吧。
老徐的发言我想点出了这里目前存在的问题,不是理多,也不是行多。
问题的关键在于,个人所掌握的理和行,不在一个层面上。
而网上论坛需要的是讨论和交流,如果不在一个层面上来交流,如何交流呢?
所以理也好,行也好,我想各位有理出理,有行出行,才是良方。
引用小花在2006-1-5 18:14:48的发言:
永发,我不清楚你所谓“節線法”是什么方法。
不过这位车手的实力,至少和你在第一届全国赛上的表现相当,不点穿,呵呵
我要再一次证明我这个水王是货真价实的。
不是什么人能够顶替的。
http://www.yangone.com/cgi-bin/topic.cgi?forum=40&topic=237&show=50
这是当时的帖子。。。
引用南健在2006-1-10 15:56:16的发言:
[quote=小花,2006-1-5 18:14:48]永发,我不清楚你所谓“節線法”是什么方法。
不过这位车手的实力,至少和你在第一届全国赛上的表现相当,不点穿,呵呵
我要再一次证明我这个水王是货真价实的。
不是什么人能够顶替的。
http://www.yangone.com/cgi-bin/topic.cgi?forum=40&topic=237&show=50
这是当时的帖子。。。[/quote]
........汗......南健你還把它挖出來啊....兩三年前東西....被罵的要死....不過很可惜......節線
法不是那種.... 以前所推測的是節段式繞法之一....... 不是小弟現在用新的原理理論馬達.......
以前所提的那種繞法其實還有保留...原因是實驗不足因素......所以沒有完全講明........
現在那東西跟小弟新理念馬達還是有一些差距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17:05:40编辑过]
引用小花在2006-1-9 22:07:28的发言:
“從有實戰者下學到的理論.....遠比你們理論說了一灘......還來的好多了......”永发有所误会,此贴为先理后行,并不表示这个论坛的讨论就都是靠说的来。
不过既然永发你也有比较“贼”的“理而行”,是“杂食”,
那么我很想请教一下你对于什么问题是运用“理而行”的方式呢?请说说你先理而后行的那方面吧。老徐的发言我想点出了这里目前存在的问题,不是理多,也不是行多。
问题的关键在于,个人所掌握的理和行,不在一个层面上。
而网上论坛需要的是讨论和交流,如果不在一个层面上来交流,如何交流呢?所以理也好,行也好,我想各位有理出理,有行出行,才是良方。
..........小花.....你是在向我這個實驗實戰者挖寶嗎???......... 不可否認小弟持有自己想破頭
實驗印證下的獨特理論........ 像是敲磚塊理論等等..... 不過這裡是討論馬達好壞區......?????
??????.......談論這些不合題吧.........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17:06:03编辑过]
引用盧永發在2006-1-10 17:16:43的发言:
..........小花.....你是在向我這個實驗實戰者挖寶嗎???......... 不可否認小弟持有自己想破頭實驗印證下的獨特理論........ 像是敲磚塊理論等等..... 不過這裡是討論馬達好壞區......???????????.......談論這些不合題吧.........
其实永发误会我的用意,并不是想要挖宝或者要在这里讨论其他理论。
我的意思是,既然永发你有所谓“敲磚塊理論”的事情,并且去“想破頭實驗印證”,那么应该具备这里的讨论模式的概念,即:
在“敲磚塊理論”在大脑中没有成型之前,如果去“想破頭實驗”,那“印證”的东西一定不是这一理论。
否则,你也不会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先理后行”的方式。
而如果在你还在思考“敲磚塊理論”,有人告诉你,他已经做了多少多少实验了,并且“遠比你們理論說了 一灘......還來的好多了......”,
那你也一定会告诉他,他所做的实验,并不能“印證”你将要提出或者正在思考的理论,对么?
因为,他连你的“敲磚塊理論”是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能知道如何去做实验“印證”呢?
这里的讨论同理,即:
在没有能提出“什么是好马达的‘表现’”这一理论之前,其他的实验,无法有针对性地印证这一理论。
而基于这一问题是一种“指导性”的理论,而非“解释性”,宜采用“先理后行”的讨论模式。
那么在“理”不全的情况下,任何“行”,都不会起到良好的效果。
不知道这么说,永发你能明白了么?
南健同志,www.yangone.com的页面我打开就浏览器出错关闭,若觉得此理论有转载必要是否可转载到新话题内?
既然原发帖人都说有保留,又与目前的说法有出入,我看就不必了。
我的不解就是好马达的概念有这么费解么?
为什么会出来长达10页的讨论呀?
引用南健在2006-1-10 20:07:42的发言:
既然原发帖人都说有保留,又与目前的说法有出入,我看就不必了。
我的不解就是好马达的概念有这么费解么?
为什么会出来长达10页的讨论呀?
.......南健...如果真的想追上檳榔王老哥程度....建議你還是用吧....... 雖然早期的推測理論有一
部份不完整......可是比起一般的大家理解程度的三四線繞更極具破壞力..... 別人不理解無所謂
.....你能理解與運用就夠了........ 不管如何我現在的馬達原理雛型還是從那邊來的......
經過修行會朋友發輝極至..... 小鄭哥...檳榔王老哥....修行會朋友...閃電老闆....中日老闆......
及從印象中搜集到第一次全國比賽資料與二次訪談檳榔王老哥二次全國賽資料......與閃電老闆
自己的一套實戰經驗下所延生下的馬達理論......中日馬達心得與秘訣下....加上目前自己繞馬達
行動繞約數百顆的經驗領悟下.....所誕生的小弟獨有的馬達理論......... 南健這要不用就看你了
.......有一條路可以讓你少繞數百顆馬達經驗才能體會出來的一條路....... 雛型已經給你了.....
如何發揮就看你自己.......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17:06:40编辑过]
哈哈,永发兄忘了我也是半个玩概念车的人么?
而且我的行动准则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我打算买了含银焊锡、转速测试器之后再继续练马达,硬件条件跟上去了,再做测试什么的才会有尺度。
目前还是在练习把车做干净。。。
本来,也没想到一个最基础的“好马达”的概念,会有那么长的讨论。
但是目前看来,各位还真没从“先理后行”上得到什么有效的结论。
就比如南健你买来转速表,我再送你扭力计和电流表好了,然后你怎么“做测试”呢?
以马达的什么“表现”作为“测试结果优良”的标准?
你说的这个“表现”,又是否能针对某个轨道,某个规则,某辆车,让它比你所拥有的其他马达跑得快呢?
我想讨论了10页,这里在讨论什么各位应该清楚了吧?
引用小花在2006-1-10 19:18:29的发言:
其实永发误会我的用意,并不是想要挖宝或者要在这里讨论其他理论。
我的意思是,既然永发你有所谓“敲磚塊理論”的事情,并且去“想破頭實驗印證”,那么应该具备这里的讨论模式的概念,即:
在“敲磚塊理論”在大脑中没有成型之前,如果去“想破頭實驗”,那“印證”的东西一定不是这一理论。
否则,你也不会针对这一问题,采用“先理后行”的方式。而如果在你还在思考“敲磚塊理論”,有人告诉你,他已经做了多少多少实验了,并且“遠比你們理論說了 一灘......還來的好多了......”,
那你也一定会告诉他,他所做的实验,并不能“印證”你将要提出或者正在思考的理论,对么?
因为,他连你的“敲磚塊理論”是什么都不知道,又怎么能知道如何去做实验“印證”呢?这里的讨论同理,即:
在没有能提出“什么是好马达的‘表现’”这一理论之前,其他的实验,无法有针对性地印证这一理论。
而基于这一问题是一种“指导性”的理论,而非“解释性”,宜采用“先理后行”的讨论模式。
那么在“理”不全的情况下,任何“行”,都不会起到良好的效果。不知道这么说,永发你能明白了么?
南健同志,www.yangone.com的页面我打开就浏览器出错关闭,若觉得此理论有转载必要是否可转载到新话题内?
......小花....我實在很懶的跟你辨......原因你的每一篇文章都讓我傷腦筋......我都說我是雜食性
的那種......還要扯到那邊去......你還沒有玩到被逼無路的情況過......還不知道這兩種重要的協調
性.... 理而行是屬於守的一種......行而理是當目前李所有理論用盡技術用盡下...力求突破的一
條路...... 軌道車就是這樣......不管你的理論多行....只要是沒有辦法找到所謂的<<問題>>.....
一樣沒有用...... 就算你的理論再高任何部位都設定的完好無缺.....你還是會疑惑......
<<為什麼我的車速一直上不去??>>....等等的問題...... 行而理是當任何常理的可能都用盡下..
....剩的就是行而理一條路.....我只有先去試....要找<<問題>>的所在..... 只有找到<<問題>>
你才會發現真正的正確之路...... 可是問題就來了.....有些<<問題>>偏偏就是你要先去做.....
你才能發現的到它...... 找到它解決它才是朝向真正的正確之路..... 軌道車**理論原理理解
固然重要.........可是你找不到<<問題>>車子就是莫明奇妙跑不快..... 可是有些<<問題>>..
就是要試.....它才會出現......它不會出現在理論裡...... 它只會出現在實際試驗下和你去領會發
現它.....它才會被揪出來....... 整個軌道車的精粹就是<<問題>>..... 只有找到<<問題>>....
解決它才是正正之道....... 解決不了問題...... 再多的合理理論都照樣一棒打死.......
改變先前計劃....再來我就要潛水了......不多話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17:07:16编辑过]
永发你还是没搞清我的意思,
先前我问你,既然你是“杂食动物”,那么请你说说你“理而行”的那一面。
“敲磚塊理論”的事情,是永发你自己告诉我,这是件“理而行”的事情。
但是看你后面的发言,怎么又象是在否认这一点呢?
“.....我只有先去試....要找<<問題>>的所在..... 只有找到<<問題>>
你才會發現真正的正確之路...... ”
这是当然的,你之上所说都没错,的确会有这样的情况。
虽然这个帖子讨论的是“理而行”,但并不意味着要否认“行而理”。
但是既然你自己号称自己是“杂食”,怎么会不理解“有些时候,只有先提出‘做什么’,再去‘做’,才有意义”呢?
无论你去“理而行”的原因是不是出于无奈,至少你有这样的行为,对不对?
难道,你号称自己是“杂食”,而实际上却是个纯粹的“行而理”者?
想想你自己认为是应该“理而行”的“敲磚塊理論”,应该不难理解吧?
.....你似乎沒搞懂........我昏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17:07:46编辑过]
我理解下来,目前的问题很简单:
1. 永发你是“杂食”,有“理而行”的一面,比如“敲砖块理论”
2. 这里讨论的就是“理而行”,但是并不否认“行而理”
3. 本来就没有理由表明“什么是好马达”一定要用“行而理”去做,更何况永发你又是“杂食”?
以上理解有问题么?
再說一次.......陰陽要互相調合...不然物極必反...... 兩者都有利與弊......就同如盾與劍...要互相
搭配才能發揮出完美的攻守....... 不過強調....兩者太過偏卓一方....將會進入死胡同.... 單純的
理論真的乏味...... 小花...真的要改進一下...... 不然許多初學者看到都先暈了..... 給他們理論
是不夠的......要帶領他們理解如何做法依劇甚至實物...在慢慢說理論才吸收的了......不然真的跟
白癡講話都是差不多....... 這理是交流天軌道車天地.......不是軌道車理論世界...... 如果真要說
理論....乾脆開發一個專屬的理論網好了............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17:08:20编辑过]
没错啊,对于这个问题,请问现在有“理论”了么?
正是因为没有,而为了“陰陽要互相調合”,所以才拿出来讨论啊。
否则,永发你这种“杂食”者不是要“偏食”了么?
就这个问题,这里应该不存在所谓“兩者太過偏卓一方”的问题吧?
要偏,也是偏实践,因为理论目前是0啊。
通过前阶段的讨论,我想不仅是初学者,就是永发你这样的超级发烧友,面对这种基础的理论问题,也晕了。
马达表现的基础理论已经在首页给出,大家可一起学习一下。
“ 這理是交流天軌道車天地.......不是軌道車理論世界...... ”
没错啊,永发你就把这个帖子作为“專屬的理論網”来看好了,其他帖子都是“交流天軌道車天地”。
这样比较省事。
........小花....不是那些基礎讓我暈.........而是那麼一大串的字讓我有一股不想去看的感覺.......
所以我才暈......老徐哥看的結果也不是一個<<暈>>加累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17:08:37编辑过]
哈,我也不想啊,之所以那么多字,我总结为一下一些无关的话题造成:
1. 无法搞清马达好的“原因”和“表现”,造成说了很多“原因”。
我解释了半天让大家知道什么是“表现”。
2. 无法搞清这个话题的讨论模式是“理而行”,说了很多“行而理”。
我解释了半天让大家知道这里是“理而行”,但是并不否认“行而理”,
“理而行”对于这个话题是可以的,也是必须的,而并非只能“行而理”。
弄到现在不知道各位是不是明白了,我也很累啊。
老徐的意思我想很明确了,各位基础相差太大,有的注重行、有的注重理、有的什么都不懂。
如果基础无法协调一致,达到同一个水平层面,讨论就无法展开。
托sid车友的福,马达表现的基础理论已经有很好的解释,已经发在日志中了。
如果对以上1有问题,我想可以参考。
对于“理先”还是“行先”,我想讨论到现在也应该可以下个结论,即:
“理”、“行”应该“陰陽要互相調合”,但是事情要一步一步做,总是有个先。
虽然这里是“理”先,但是如果之后“行”能配合的话,就“无可厚非”。
既然有“无可厚非”的可能,这里讨论“理”,不违背“轨道车交流”的原则。
至于永发你要强调“行”先,也“无可厚非”,只是不用在这里强调吧?
讨论至此,对于讨论的前提,是否还有问题呢?
若没有的话,我想可展开讨论的实质了。
引用小花在2006-1-11 14:29:00的发言:
本来,也没想到一个最基础的“好马达”的概念,会有那么长的讨论。但是目前看来,各位还真没从“先理后行”上得到什么有效的结论。
就比如南健你买来转速表,我再送你扭力计和电流表好了,然后你怎么“做测试”呢?
以马达的什么“表现”作为“测试结果优良”的标准?
你说的这个“表现”,又是否能针对某个轨道,某个规则,某辆车,让它比你所拥有的其他马达跑得快呢?我想讨论了10页,这里在讨论什么各位应该清楚了吧?
表现?
知道了转速、扭力,电流表之后当然是做测试再整理数据了。
比如说先以原本状态来测,假设在最大动力输出转速下得到电流为:20A,转速4万转,扭力50g/cm。
那么我做个调整,得到22A,转速4.4万转,扭力50g/cm,那么做过调整之后的马达在能确保电力能支撑到终点的前提下,对于调整前的马达是好马达。
当然,这只是举例,实际做法也就只能是看个大概了,但是优劣还是看得出来的,始终以扭力*转速做对比。不过,既然是实际做法,那又得尽可能去追求效率了。。。
看来南健看了“基础知识”,进步不小啊。
不过似乎还是没看明白这个问题的讨论前提,或者举例子太随意了,没考虑到。
本话题的讨论前提是,车已经决定了,包括齿轮比。现在只能换马达。
那么如果一个马达工作转速从4万转提高到4.4万转,其输出扭力呢?
车在轨道中,一定更快了,因为其他都没变。
这样得到的结果是阻力会增加,因此需要马达提供更大的扭力。
南健你看是不是这样?
哎!!
你们都在说废话??
真是。。。。。。。。。。
引用小花在2006-1-12 19:31:00的发言:
看来南健看了“基础知识”,进步不小啊。不过似乎还是没看明白这个问题的讨论前提,或者举例子太随意了,没考虑到。
本话题的讨论前提是,车已经决定了,包括齿轮比。现在只能换马达。
那么如果一个马达工作转速从4万转提高到4.4万转,其输出扭力呢?
车在轨道中,一定更快了,因为其他都没变。
这样得到的结果是阻力会增加,因此需要马达提供更大的扭力。南健你看是不是这样?
但是输出功率还是有提升,这一点不容质疑吧?
对,输出功率是提升了,但是是转速和扭力双重作用的结果。
这个主题很早的时候我就提出,短距离的情况下,速度最快,是好马达的依据。
实际上已经包括了输出功率最大了。
但是我想这只是基本条件,其他条件才是这里要讨论的。
比如你输出功率30W,但是跑4秒就没了,之后就只有20W了,
这个马达在长距离比赛中就不能叫好马达了,对么?
因为如果有一个马达输出一直稳定在25W,就比它好。
长时间忙于学校的事情,
现在放假回家终于能好好看看帖子了..嘿嘿
我是艺术生,发言有错误大家不要笑我。
首先,我认为如何定一个好马达要有参照物。我觉得这个参照物应该是跑道。
定了什么样的跑道,才好定马达的好坏。
之前花哥问到了公式
现在我说两个公式,都是之前花哥告诉的:
1.马达功率=负载转距(阻力)*转速
2.效率=(有用负载转距(有用阻力)*转速)/(总负载转距(总阻力)*转速)
第2个公式说白了,马达效率等于马达有用功/总功
有用阻力的就是车在运行时克服的轨道阻力(应该包括空气阻力、重力、弯道离心力等),无用的是电刷阻力、磁钢阻力等
现在举个假设:
1:一个磁钢强度10,电刷摩擦系数10,轴承摩擦系数10的马达和一组黄皮的组合
2:一个磁钢强度是8,电刷摩擦系数7,轴承摩擦系数5的马达和一组黄皮的组合
假如现在两组黄皮条件一样,而且两颗马达转速一样。
可见,第一个马达的总功率大于第2个马达,但是效率却不如第2个马达。因为第2个马达的有用功大于第一个马达,虽然转速一样,但是第2个马达就比第一个好。
在平跑道上,转速高的马达放车上比转速低的放车上快。这么说有点牵强,举个特殊例子:
一个空载转速55000转电流5.5A马达 和 一个空载转速60000转电流5.5A的马达
放同一台齿轮是14T:30T的车上,60000转马达是好马达,因为它快。
但是,相同转速同等磁钢强度下,扭力大而电流小的马达,才是优秀的马达 ,因为它效率高。
所以最后我得出一个结论:
大功率的高效率马达是优秀的马达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2-7 4:35:49编辑过]
输出功率越大 耗电量越大
在跑完一圈后刚好把电池的平均电压段用完 对于这条跑道来说这颗马达就是最好的。
引用b4在2006-2-10 14:03:54的发言:
输出功率越大 耗电量越大在跑完一圈后刚好把电池的平均电压段用完 对于这条跑道来说这颗马达就是最好的。
如果这样讨论,应该先明确输出功率和耗电量的关系。
作用在其中的因素,是马达效率及做功的时间。
只有在马达效率相同,做功时间相同的前提下,输出功率越大,耗电量才越大。
一种可能的情况是:对于不同效率的马达,如果一颗效率很低,另一颗很高,
那么就算跑下来第一颗把电池平均电压段“用完”,第二颗没有,也未必见得就是第一颗输出的功率大于第二颗。
另一种情况是:而对于不同性能的马达,跑相同的轨道,所用时间也不同。
假设这时效率是一样的,而第一颗马达跑很长时间,第二颗马达跑很短的时间就跑完,显然第二颗是“好马达”,
这时候就算第一颗马达把电池榨得越干,也不能说是“好”,对么?
说得通俗一点,用蜗牛的速度来跑一个规定的轨道和圈数,如果跑下来也能把电池“炸干”,也未必能说明这颗马达是“好马达”。
以上只是简单静态的分析,而对于动态运动的车,马达转速在进弯、出弯都时刻变化,
不同的转速对应不同的马达效率(图中蓝线),也对应不同的输出功率(图中红线)。
这个问题就更加复杂,还请大家多多思考其中的关系。
看了这么多贴,这么多发言.还未说到点子上.
看一个马达好坏,要放在同一辆车上跑,过记时器后快的马达好,能把车跑飞的更好.
同样方法也适用于检验车的好坏.
用同一个马达跑不同的车,过记时器后车速快的车好.
有人绕的马达不工整,排线也不科学,但有可能会快.原因是刚好三极平衡,磁缸,线径,圈数,轴承恰好匹配马达就发挥出最高效率.
原子裂变就能说明问题:大多数好手辛辛苦苦绕出来的马达,放在车上一跑,还没有一个单线双绕(而且很乱)原子裂变快.
透露一些数据:
我测量过十几个全新的原子裂变,电流4.5-5A,转速44000-45000转/分.最好的一个47000转.
以上,希望对大家有些启发.
老魏哥終於發言啊....沒錯大家都沒有說到要點......老魏哥這句話我贊同......
原子裂變的馬達情況跟閃電老闆馬達頗為相似...... 在他那種連檳榔王老哥稱之爛的車上.......
在軌道的聯合國上<許多各廠家軌道組成的軌道...軌道糟之情況應可與th軌道比美>還可丟出過
720.....40.5節左右<合計約未過720...44節左右車速...>..... 小弟去年時曾經跟閃電老闆訪問
其馬達因素並感謝閃電不私藏其密秘精隨...小弟領悟學到知其真正原因......融合各地拜訪所學..
所以現在才持有小弟特有的超強馬達方法.....看了一大堆看了頭痛的**帖**功率...小弟時在太懶
的辨了......... 說之一大堆....推出去做的發現問題的幾乎沒人小弟看來似乎只有老魏哥......我也
懶的澆彾水......想說弄一段影片讓大家明白...... 看來已經沒有必要...... 已經有人發現真正問題
所在了...... 把問題解決勢必全國賽上又有許多人要被老魏哥給幹掉了...... 啊.....真遺憾啊....
有些問題真的要去做...經歷...經驗下才能發現.....還是車手...... 不是理論家.......
估計老魏哥的馬達程度已經踏入50節車速的殿堂了..... 在來就是車子呢?...... 車子設定要決已
經踏入50節車速殿堂就歸檳榔王大哥新設計的f2底盤了.... 小弟曾訪問其檳榔王老哥談及f2底盤
開發並提及其設定原理下....老實說小弟也嚇了一跳.....有百分之八十跟修行會50節以上的原理車
設定是一樣的...... 也許是同一個飛魚血緣的關係吧.......跟前修行會的飛魚成員接受新資訊後所
開發車體不謀而合............ 小弟的當壞人角色到此結束了......小花網站上小弟目前已經沒必要
待著了......可以潛水去了...... 估計快的話....今年說不定可以聽到全國賽上50節車速的消息了...
....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17:09:16编辑过]
永发老弟:我的马达到不了那么快,7万多转是有几个,还等你赞助我几个铜头才能八万转以上.但跑45节还不需要八万转.
老魏哥...大陸材料不是多嗎?.....因該還不需要小弟贊助吧.....
如果要的話........ 小弟目前的銅頭只有兩種...... 一個是台灣廠商製版的銅頭.....這個小弟我很
多...... 另一種是前修行會成員專用的特制銅頭........特點是一般的銅頭結構材質是硬和脆.....
用小刀刮結構部份還可刮出粉粉的......所以轉速撐個八萬5千轉就很了不起了.........
這種銅頭除了有一般銅頭結構的超硬度外....還加上極大的韌性度... 用小刀刮其表面結構不會
刮出物質..... 轉速的上限比較高....約可撐到九萬轉以上...... 不過此款銅頭是修行會特殊關係
下去研究的.... 因為曾被小鄭哥誤為修行會要參與廠商市場因素.... 所以修行會許多研發的零件
都停擺了.... 怕這些零件流入市場造成許多廠商的混亂........ 所以沒有大量制做....只有一小部
份的零件而已.....小弟的手頭也不多....只有九個而已..... 這兩種銅頭尺寸前者是4.5mm.........
後者是4.75mm....... 尺寸方面恐怕老魏哥不滿意....... 老魏哥可要思考適不適的問題.....
老魏要前者的銅頭是沒問題....... 要後者的銅頭小弟比較不方便.....數量不多....而且牽扯許多...
修行會上之問題...... 小弟難做人.....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17:09:37编辑过]
盧永發:在你所写的帖子中,多次提到"修行会"
"修行会"是怎样一个团体呢???
能否介绍给大家认识一下呢???
"修行会"成员今年会来参加联盟杯吗???
怎么台湾这么多“神秘组织”啊?
有看动画片的感觉哦~~~
永发,今年比赛你到底出不出现啊~?
引用小炫在2006-2-14 13:19:16的发言:
怎么台湾这么多“神秘组织”啊?
有看动画片的感觉哦~~~
永发,今年比赛你到底出不出现啊~?
.........老徐哥的問題我會回覆.....不過目前時間上之不足.....所以先按下.......
小炫.......台灣那來的神秘組織....我怎麼沒聽過....... 不過台灣的全盛期車隊到是有數百隻車隊
之多......一次全國賽上動不動就是兩三千台車次之多...... 連日本的車隊都曾因此幕名而來.....
當時每逢周日必有比賽...... 而且都好幾處的比賽...... 當時還考慮要去比那一場....... 有的人
甚至比趕場的....... 一天內比了好幾個地方的比賽呢......... 小炫....你不知道我在當兵嗎?......
第三次全國賽我怎麼去???............ 不然我怎麼說我第四次全國賽上一定到?.............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17:10:03编辑过]
怎么听着很象“崇拜轨道车”的“地下宗教团体”?
老实交代~~~你们做了多少“不可告人”的活动?
当然,最主要的是,成员多少呀?
引用南健在2006-2-14 19:09:30的发言:
怎么听着很象“崇拜轨道车”的“地下宗教团体”?
老实交代~~~你们做了多少“不可告人”的活动?
当然,最主要的是,成员多少呀?
..........!!!!??? NJ...聽你說的好像我在犯罪似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17:10:24编辑过]
人么,一生都是在犯罪的,做的是越多,犯的罪越多。。。
玩笑开到这,主要还是想知道台湾还有多少人玩车,玩到什么境界了,最好能详细一些。
引用老徐在2006-2-14 11:53:49的发言:
盧永發:在你所写的帖子中,多次提到"修行会""修行会"是怎样一个团体呢???
能否介绍给大家认识一下呢???
"修行会"成员今年会来参加联盟杯吗???
...........老徐哥...修行會正確名稱是為<台灣南部軌道車修行研討會>.......成立時間是在小弟..
第一次全國賽完畢之後12月份成立的......... 小弟的軌道車旅程中要獲得技術一定要自己去找..
並不像大家那麼的好運......有人小鄭哥傳授給大家..... 小弟執卓軌道車的意念下....來到了積奇
屋....只可昔碰到了檳榔王大哥台北飛魚車隊關門兩個月的消息了..... 只好搜索積奇屋內的資
料......獲得到一些飛魚車隊成員的資料聯絡方式和地址.....小鄭哥當時的資料與電話當時也是在
那時獲得...... 只可昔的是電話一直都打不通....... 直到將近飛魚車隊上快要關畢一年了........
才從眾多的飛魚資料上.......聯絡上小鄭兄....也就經由拜訪小鄭兄的基緣上......才能在這網上面
認識了大家了......當時的小弟車速也不快......約過720.....34節左右車速而已....合計約未過720
......37....38節左右車速.......而且是在金聯盟的軌道下跑出來的...... 後來經由訪問小鄭哥的指
點下..... 在還沒參加第一次全國賽之前.....小弟當時車子修正已有在金聯盟的軌道下跑有未過
720....42節左右的車速狀態....... 後來考慮小鄭哥所說的大陸程度問題....相關資料實在太少
了.......也就捨棄原來的最速車子........先入為主觀念...... 先去全國賽上參觀取得資料...並且以
了解真正大陸實力為先.....所以一直抱著觀察與來玩的心態上參加第一次全國賽....... 當時比
賽了解大陸大家程度如何時.....結果與小弟原先思考的有所誤差....... 經由全國賽上回來後......
小弟整整思考一個星期全國賽上個個資料與情形注意要點....和差異點的所在..... 也因為全國賽
結束了......小弟也就回復台灣傳統的玩法.....把720裝回去..... 把原先的42節車子拿出來跑....
探討問題與要修正的地方....... 試車的結果節數小弟當時後發現問題困擾很多...... 原先跑上42
節的車速.....整整全國賽上回來為何只落到38節左右的車速了......... 經由探討使得小弟意識到
720的問題所在......也意識到飛魚車隊真正全盛期實力的問題....... 索性的全國賽完後在次拜訪
小鄭哥一次....不過卻沒有多大斬獲....... 後來小花在網上面提及超越檳榔王老哥45節車子的帖
子....使小弟覺得大感矛盾..... 也就在網上與大家爭執過..... 後來經小鄭哥電話上的勸說下.....
這個事件就如此落幕..... 因感到小弟實力與正統飛魚實力差距過大.....而且從小鄭哥那兒和全
國賽及網路資料為實之不足...... 而且就算小弟想要檳榔王老哥資料....依照小鄭哥個性....可能
不說.....不然就是模糊帶過........ 因此在網上搜索其他飛魚的相關資料..... 並且在積奇屋不斷
留言......引導一些想玩車台灣人到大陸的軌道車網站上....... 在這當中因為積奇屋有Email各人
資料下.....小弟不斷發其訊息.....並問其探討前飛魚的相關資訊...... 也有些想玩車的人回覆訊息
就認識了一些朋友..... 也就是修行會的一部份成員.... 這當中有些是原先待過**車隊成員.....
有一些是早先前玩過軌道車超高手...後來因為**因素下沒玩....因為懷念所以上來探索...不然就
是原先在台灣的想玩車零件零售商...前搖控車手...等等許多.... 這當中有的人是社會人士從事
各行業專長....也有的是少年....也有的是小孩.... 總歸台灣北..中..南...各車隊車手都有....
經過幾個月努力的收獲是終於取得飛魚車隊上的相關資料..... 有前待過飛魚玩車成員想玩車...
因為檳榔王老哥店關門無地方去.....所以上來探討有無玩車地方與其戰場.....被小弟發見......
經過一番了解下......同如小弟所想的真飛魚程度一樣....... 收獲及大...... 於是小弟便行走去拜
訪一番......... 成果指導亦大..... 於是相約有空閒想玩車的人大家出來見面........ 經過探討一
番....許多車手建議因為沒有軌道與戰場下無法玩車........ 小弟後來與許多車手討論的結果.....
決定成立一個提供想玩車地方之人軌道....與大家一起研究軌道車環境之車隊..... 因為小弟討厭
原台灣車隊其做風因素....所以改名為修行會....... 其修行會因為有前飛魚的技術.....加上網路上
資料....及小弟到個地拜訪...第一次全國賽個資料等..... 才有現今之車速...... 原本是想說成立
修行會一段時間了..... 本來要邀請小鄭哥擔任修行會的會長的...... 奈何小鄭兄當時已經轉戰
搖控車界了.......而且電話言談上小鄭哥似乎不在管軌道車界之事.....所以小弟也就沒有提及此
事做罷了..... 修行會的成員不多加上小弟我....只有17位成員之多......最主要研究車速技術方
面傳承來自飛魚的精湛之技術為主......... 加上許多目前的新軌道車資訊...... 以及許多前台灣
車隊所秉持的快的技術研究下融合的....密技之術......
第二個問題.........修行會成員本來因該應該參加第二次全國賽的...... 先前跟二次全國賽
前小鄭兄通話過.......說我的朋友<修行會成員>要一起參加全國賽的....... 後來小弟忙碌修行
會成員也因為要參加全國賽每每日日夜夜都在試車調整中.......其水準已經可以說是跟飛魚的全
盛期來相比....... 本來在最後要比賽時打電話話給小鄭兄.......讓他驚一個喜......
讓他知道修行會存在......並讓小鄭兄與修行會車速最快副會長16位成員帶領出去比賽的.......
耐何聽到小鄭兄生育兒子之事不能去就此打住了...........
第三次全國賽小弟目前沒有打算要去....原因是小弟我會長與副會長彬仔卡到兵役的問題....
況且小弟要當兵因素....在去年的10月25日宣告修行會解散...... 修行會方面的精華小弟因為
要扶持妹婿事業等等問題因素下......家家有本難念之經.....所以獲得不多..... 當時解散修行會時
......考慮小弟軌道車技術進步問題....... 修行會的前飛魚成員建議我親自拜訪檳榔王老哥學習
.....說明雖然修行會已經有這等車速了.......但是他們有些精湛的技術程度還是比不上師傅<檳榔
王>........ 修行會車速被超越只是遲早之問題...況且檳榔王老哥也已經開始要復出了.....所以小
弟回來時就開始找檳榔王老哥學習修行....... 要修行會成員參加第三次全國賽??!!.........
這要小弟把他們召集起來才能........ 小弟目前沒有這打算..... 而且先前電話與小鄭哥連絡過...
小鄭哥第三次全國去不去還是一個問題......感覺他各人的意願似乎不是很高..... 就算要去.....
也要有帶路人才行啊........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17:10:58编辑过]
谢谢各位的发言,但这里是马达专区呀.好象讨论错了.
真心诚意地欢迎永发老第及台湾的高手来参加第三届的赛事,时间和地点会在三月公布.
引用老魏在2006-2-15 21:10:41的发言:
谢谢各位的发言,但这里是马达专区呀.好象讨论错了.
真心诚意地欢迎永发老第及台湾的高手来参加第三届的赛事,时间和地点会在三月公布.
.......小弟非常感謝老魏哥熱情邀請........ 不過似乎還不是時後.... 小弟溝通的結果.....
修行會成員第三次全國賽不去........ 原因是台灣軌道車界已有些動作了.....有一些車手會回歸..
其車隊....... 小弟兵役時間問題卡到全國賽...... 就算要把小弟綁去也不太可能......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17:11:21编辑过]
回歸其車隊???
是否表明以车队形式来参加第三届的赛事???
引用老徐在2006-2-20 12:22:17的发言:
回歸其車隊???是否表明以车队形式来参加第三届的赛事???
.............連老徐哥都出馬邀請啊.........真不好意思............
.........老徐哥.....邀請台灣車隊就有機會...... 基本上修行會上其實是有人要去....不過沒人
要帶去........ 說明點就是有人帶就有人去........ 沒人帶領就沒有人要去........ 第二次全國賽
時小弟還未解散修行會時....小弟是會長......曾說過要帶領他們去二次全國賽....所以大夥兒都說
好........ 現在小弟已經解散修行會了..... 有些成員很難召集....... 而且小弟現在當兵設限多
.....基本上不好差手此事........ 小弟能做的頂多就是把消息傳給他們知道而已........ 基本上小
弟目前沒有權限做這個事....... 而且有一部份車手已經決定台灣軌道車再興起....他們立刻要回
到原車隊上....... 基本上車隊要出去比賽通常都是由車隊帶領者帶去的....... 老徐哥邀請台灣
車隊帶領者就對了........ 只要邀請到帶領者.......通常其他成員都會跟著去....... 這樣子才有
機會邀請到以前修行會中成員....... 其他車隊帶領者資料.....以前的台灣廠商有的是資料.......
老徐哥可以去問問和邀請........ 當然還是要去做....... 有做有機會.......... 現在的修行會成員
的狀態目前不是小弟所能控制的........ 原因是已經解散了...... 小弟無論是情勢..權力....都不
能...... 能的只是通報訊息而已...... 不過小弟還是會盡力試試邀請問問看........ 有些成員基
本上目前不好找到人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17:11:46编辑过]
多谢永發的回复.......
本人有一些事不解?
1.来参加比赛需要人带路吗???
2.台湾玩车者不代表车队就不能来参加吗???
说不定是一种地域文化的差异。。。
引用老徐在2006-2-20 21:20:24的发言:
多谢永發的回复.......本人有一些事不解?
1.来参加比赛需要人带路吗???
2.台湾玩车者不代表车队就不能来参加吗???
給老徐哥的回答1......... 台灣的車隊車手通常有些習性的....... 特別不喜歡單獨一人去比
賽..... 原因是一來大家可以互相照應.......二來相處一塊可以互相學習切磋........ 三來有熟識理
解地方的帶路人上會省掉一堆瑣碎的麻煩........... 當然最主要的是對修行會成員來說大陸地區
是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 無論是文化背景生活習性...特質....都不了解........ 有帶路人領
導....可以解說狀況....或處理問題...或可解說經驗讓旅者之道到那邊該**怎麼做....... 就算是發
生了什麼突發狀況........大家可以團結互相幫助的......... 同如小弟要去第一次全國賽一樣.......
如果沒有小鄭哥的帶領......小弟恐怕連到比賽會場都有問題...... 這當中老實說小弟也找小鄭
哥不少的麻煩...... 如果當時沒有小鄭哥恐怕當時候小弟老早就掛了........ 因此要去全國賽的話
最好是要有人帶領是最好的了........
........第二個問題........ 台湾玩车者不代表车队就不能来参加吗???........ 先讓老徐哥了
解台灣車手世界的狀態......... 在以前台灣軌道車界裡能玩到強手...名氣的.......都是屬於車隊
車手較多........ 你在台灣玩車通常都可以聽到隸屬**車隊的***誰在**場比賽裡跑出**節.....
打破全國記錄.....獲得冠軍等等........ 台灣的高手都是屬於車隊較多...... 你顯少在台灣聽到誰
***都不屬於車隊得名的....... 小弟在台灣軌道車界裡.......從三輪研發現世.....三輪軌道車都
盡收眼裡...... 小弟在台灣聽過都不屬於任何車隊車手玩出名堂名氣的只有兩位........ 一位是
南部的小緣......他與小弟是好友....... 台灣軌道車界三輪的單翼車就是由他創始...經過實戰成
積....得過南部不少冠軍獎杯...........後來台灣車隊車手見狀....也都跟著模仿學起來這樣做車....
現今大家車子都製作單翼的由來........ 另一位就是小鄭哥......還未加入飛魚車隊時期的小鄭哥
.....以前有聽過朋友說一位不屬於任何車隊車手在台灣跑限秒蠻有名氣的.....那個人就是小鄭兄
...... 除止之外.....小弟沒有聽過誰***有這本事不隸屬車隊成員跑出名氣的了....... 台灣軌道
車界的真實比賽裡是很激烈的.....而且火藥味十足.... 你可以在比賽場上不時傳來大家呼喊破秒
的情景...... 隨著車子在龍王道或花式龍王道上奔馳節奏越快....... 呼喊破秒的節奏聲也隨之
越快........ 場景多激烈...... 台灣軌道車比賽都可以說是車隊對車隊的比賽...可以說是車隊上
的群雄割據之爭的時代...... 台灣上許多想玩車的的人想要比賽不想被幹掉....都紛紛加入車隊
.....原因是車隊獲知的訊息快...... 知道的比賽多...... 知道的技術多..... 互相切磋學習的機會
多....... 重點是有人教其技術...... 只有隸屬於車隊成員才有機會學授到車隊真正快的密秘之
技術........ 因此台灣車手都幾乎都有加入其車隊的習性..... 只要是頂尖的好手...都是屬於車隊
級的...... 像台灣軌道晚期車手檳榔王大哥....小鄭哥都屬於飛魚車隊...... 等等都是車隊車手..
因此老徐哥要台灣車手參加全國賽........邀請原台灣車隊才是正確的...... 因為車隊通常都是精
英份子居多...... 要高手級參加比賽.......要請車隊特別容易....... 台灣的車手都特別容易跟隨
車隊來行動...... 更何況是回歸車隊的車手呢?..... 當然容易跟隨車隊而行動....... 小弟當時如
果當時沒當兵把修行會解散掉........ 修行會的成員理所當然容易跟隨小弟我會長或副會長行動
....... 現在小弟已經解散掉修行會了.......這個更不用說了......... 能做的就是傳言而已..........
通常台灣車手隻身前往機會是很少有的....... 更何況人生地不熟的大陸地區呢??...........
小弟算是台灣車手中的特例份子...... 不屬於任何車隊..... 知道那裡有比賽..... 就算單獨一
人也會去參加........ 除非真的有特殊因素沒辨法......不知道那裡有那一場比賽........ 不然通常
比賽場上都可以看到小弟的出現........ 也有許多車隊要請過小弟的加入.....小弟當時不喜歡車
隊當時的做風...... 而且不喜歡當時車隊的做車技術方式.....所以都否拒加入...... 小弟當時後
台灣晚期碰到雷廷的車隊讓小弟贊許欣賞之外....其它的車隊當時都沒有...... 最後總歸一句話
......台灣絕大部份車手都有加入車隊居多..... 要找到像小弟目前水準的....又不屬於車隊的難....
台灣的車手特別容易團體行動..... 顯少像小弟那樣..... 自己就可以行動的....要台灣車手單獨
行動機率實在少的可以........ 老徐哥要請車隊的機率還高的太多......而且要請車隊還容易的太
多.....只要帶領者ok.....其他成員特別容易跟隨出現.........小弟就說到這....讓老徐哥思考一番...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17:12:22编辑过]
来的话只要能从飞机或船上下来出关口就可以了,打一通电话之后还怕不会有人去接么?
所以只要管出发即可,到了之后怎么样就不用考虑了。
引用南健在2006-2-21 13:50:39的发言:
来的话只要能从飞机或船上下来出关口就可以了,打一通电话之后还怕不会有人去接么?
所以只要管出发即可,到了之后怎么样就不用考虑了。
.............NJ......問題主要不是這個......而是修行會成員不想去全國賽之問題...... 小弟溝通
的結果......... 要去的人結果只有一位......... 修行會的成員聽到小弟不要去....其他的成員都不
想去.......小弟勸說的結果目前只有一位........ 到最後如果一直只有一兩位成員說要去.........
他們是不可能出現的......... 台灣車手的團體意識及高........NJ.........你可要搞清楚...........
基本上他們回歸車隊就是表明要在原本台灣軌道車上的戰場........他們目前還不打算出現在..
大陸軌道車比賽的戰場上........ 也就是說他們目前還不想露面......... 第二次全國賽之前.......
小弟經過好幾個月時間勸說下.......他們才要一起去....本來打算跟小鄭哥來帶領去的.........
不然他們原本不去的.....小弟二次全國賽因為要扶持妹婿事業不的已痛下決定不去二次全國
賽....修行會的同仁本來要跟小弟同進退不去的........ 那是還好當時副會長在.....不然還搞不定..
現在的狀況是不同的.....最主要小弟不去...他們也要跟著不去.... 而且修行會解散了.........
小弟目前的狀況干預這回事不管如何目前都不妥......... 現在基本上的決定權是在他們身上..
不是我小弟...... 我目前也愛莫能助.... 老徐哥還到不如在他們原待的車隊上邀請車隊.........
那還有許多機會的............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6-7-28 17:12:45编辑过]
你的意思我完全明白。
是从小接受的教育概念不同的缘故。
简单来说就是“我们生活在不同的世界里”。
哇。。。專業人士
我不懂你们说的 我就是缠电机 我感觉电机缠好了 车装的可以 车速就不会慢的
1. 什么样的马达是最好的马达?
2. 什么样的马达可以被称为好马达?
3. 为什么这个马达可以被称为好马达?
偶认为:1针对一台车,能让它发挥到极限的马达就是最好马达,过高的转速和多余的扭距都浪费。最好的马达只是针对一 种车台。
2:用我们这样不会研究高科技的人,拿来就用,而且选择高速,高扭。这样基本满足要求的就是好马达。
3:最好的马达是应为它可以针对一个车台在转速和扭距细微调节上使车台发挥到极致。
来点突破口吧。
1、这个问题。。。对车速40节以下来说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2、对于没有强悍充电器的人来说也是没有任何提高的。
3、对于只靠实验从不测马达的人来说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最后提示:徐大叔在一个小郑的帖子里已经回答了一半的问题。(看看谁有资质做考古学家,关键词是闪电、6.4秒)
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好马达是可以让你做好的那台车发挥最大潜力的马达
我看马达的能力由在一定电力供应下的这两个数据决定:
1马达的负荷能力(负荷大了,马达当然就转不了).
2马达在这个负荷下所能够达到的转速(这跟上面提的那个负荷有关系).
在我们关心的轨道车中,我看这个"一定电力"就是电池能够供应的最大能力,"马达的负荷能力"就是指马达驱动车子跑起来的那个负荷能力,"转速"也可以指车子的跑的速度吧.
不知道我说的对不对,请各位高手指点.
题目是
评判马达好坏标准的讨论
一个马达的好坏 只需要看这个马达是否正常工作 (绕多少圈 用什么线 用什么磁铁配置 出来的转速和扭力是否是正常范围内的)
只要是能正常工作的马达 就都是好马达
如果绕完 不能正常工作 那就是一个坏的马达
(不能正常工作包含很多方面 比如内部短路 虽然能转 但是不够力)
以上是马达厂的标准
其实标准还有很多 比如工作寿命 工作噪音 工作温度 只要达不到标准的 就都是坏马达
正如评判“好人”和“坏人”的标准一样,虽然很多,但是千万别和“活人”,“死人”联系在一起。
b4~你所说的“马达厂的标准”,其实是马达“死活”的标准,或者说是“合格与不合格”的标准。
与这里讨论的“好坏”不是一个概念。
引用b4在2007-1-15 17:03:39的发言:
题目是评判马达好坏标准的讨论
一个马达的好坏 只需要看这个马达是否正常工作 (绕多少圈 用什么线 用什么磁铁配置 出来的转速和扭力是否是正常范围内的)
只要是能正常工作的马达 就都是好马达
如果绕完 不能正常工作 那就是一个坏的马达
(不能正常工作包含很多方面 比如内部短路 虽然能转 但是不够力)以上是马达厂的标准
其实标准还有很多 比如工作寿命 工作噪音 工作温度 只要达不到标准的 就都是坏马达
其实么,需要的就是最好的.比如说你把3线放到闪电上会如何?你把闪电的马达放到龙王又如何?
看不懂
引用小花在2005-12-2 23:11:12的发言:烧电机。
恩,EFS开使说到实质性内容了,哈哈。电车如果用130电机,但不加大齿轮比,会扭力不够。
那么,如果硬是让它跑,会有什么结果呢?继续请大家思考并发言
引用小花在2005-12-6 21:00:19的发言:
为不同的比赛准备不同的马达,是目前很多人采用的方式。
那么再问一下:马达的什么因素决定了跑A比赛要用a马达,跑B比赛要用b马达呢?
其实问题这么理解看上去也够简单吧?
看到了这里,先发表下 个人理解
就算是相同跑道,由于比赛圈数造成的赛程差异对耐久度的要求是不同的吧
相同的电池,短道是不是可以用功率大点的马达?
还有就是发热量,听说这里对车子的要求只是跑完全程就好的人不是三五个
那么,能坚持下3圈车子,跑9圈会怎么样?
马达过热烧掉,电池电量不足都是有可能的吧~
引用南健在2005-12-7 20:07:39的发言:
把前人之论重新提出来。我记得是SUBARU说的,竟速轨道车的世界里,好马达是指在尽量高的效率下尽可能快地把电池扎干。我要说,马达的优劣是在同级别、同用途下下比较才有意义,不要提出什么0.1*1*1的说法来。
运动员也是,一般不会安排擅长跑不同距离的人去进行比赛。
大概是我们要的结果不同,花哥要的是什么马达跑出了好成绩,我们要的是能跑出好成绩的马达。
但是从前后因果来说,只有先有跑得出好成绩的马达,才能知道什么马达跑出了好成绩这个结论。从主次条件来说,一颗做工精良的低功率马达,肯定跑不过做工一般的高功率马达,但是做工精良的低功率马达在它的应用范围里是一颗好马达,做工一般的高功率马达在它的领域里是垃圾。
竟速轨道车的世界里,好马达是指在尽量高的效率下尽可能快地把电池扎干。
这个尽快还要在跑完全程的前提下~
引用小花在2005-12-8 0:18:34的发言:
南健你对效率和功率的理解还存在问题,不过很高兴看到你能回到这个话题上来。
“电力”是啥?指电池的总电量?
不用那么不切实际吧,你见过哪次比赛三圈下来电池是全部用完的?
没有针对谁,我只能说我见过在AD的五轨巨龙上
未完成全程之前 AD1500 的电池耗尽 和马达过热烧掉的情况~
引用南健在2005-12-10 16:36:17的发言:
我说的功率是马达要做的功,就是推动车子前进的力量,而不是震动或发热的功,毕竟我们是用来跑车的,不是用来取暖或按摩的。(况且一个130,要做到靠电机的震动来按摩也太难为了点)
挂偏心轮的话 按摩 绝对够!
以上灌水~
偏心轮是什么?
这个~以下是我在网上找的资料
偏心轮机构
在曲柄滑块机构或其他含有曲柄的四杆机构中,如果曲柄长度很短,则在杆状曲柄两端装设两个转动副将存在结构设计上的困难。而如果曲柄需安装在直轴的两支承之间,则将导致连杆与曲柄轴的运动干涉。为此,工程中常将曲柄设计成偏心距为曲柄长的偏心圆盘,此偏心圆盘称为偏心轮。曲柄为偏心轮结构的连杆机构称为偏心轮机构。
偏心轮机构
此外,在要求曲柄长度和从动件行程可调节的场合,常采用双偏心轮机构。如图所示曲柄滑块机构,曲柄由偏心距分别为e1=AO和e2=O1O2的两个偏心轮1、2组成,通过改变两偏心轮相对周向位置(即改变A、 O1、O2三点相对位置)可实现曲柄长度AB在(e2-e1+O2B)至(e2+e1+O2B)之间的连续调节,从而使滑块4具有不同的行程。
双偏心轮机构
综上所述,各种名目繁多、具有不同运动特点或结构迥异的平面四杆机构都是通过改换机架、转动副转化为移动副及改变转动副结构等手段演化而成的。
P.S. 你就不会先在网上找找看在发问吗?灌水灌的这么白
不过 我所说的 "偏心轮"
不用这么多结构,挂个轮就可以~
小花的打字技术很高超,头脑清晰 估计全国大学生辩论你能拿第一,可惜没有实践经验作为支撑,你谈的什么东西都好空洞.
希望不要搞一些让人看见以后不想继续看下去的字眼上来,这样的辩论一点实际意义都没有.你适合去做的事情只有一个专职打字员外加唐僧.
引用盧永發在2006/1/11 17:22:18的发言:
........小花....不是那些基礎讓我暈.........而是那麼一大串的字讓我有一股不想去看的感覺.......所以我才暈......老徐哥看的結果也不是一個<<暈>>加累嗎?.......
终于坚持看完了,晚饭都泡汤了,留个脚印吧。上面这句话说出了我的心声。。。
小弟我也是在台灣玩車的,的確在台灣玩四驅車快車都是車隊的,其中關鍵技術不輕易外流,
因為車隊和車隊之間的競爭太激烈了,雖然我沒去大陸看過那的比賽情況,但台灣大型比賽的
整個氣氛真的是殺氣重重啊.
台灣四驅車早期聽說還有黑道的介入,不知是真是假.
這篇考古文,我也比較覺得,行而理,再行,這個是玩車基本,玩車玩車,就是要去玩,
以上小弟拙見.
樓上的大大說的很有道理
我是崇返軌道車界的玩家
有時候落差真的很大到處問和用眼睛吸收的知識
來增加自己的實力..也是有限的
想到討論區看有沒有討論有幫助的資料或是實驗
卻都是一堆像上樓說的廢話去看文章但有些文章卻事怎樣都看不到的
大家給你我ㄧ個希望互求進步吧
想想當剩下你自己的時候
有人可以和你分享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