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到讨论区列表: 全国轨道车无限制公开赛

获奖赛车列表-四驱车竞速组

FlowJZH 2005/8/10 21:04:01

第一名 上海 陆叶艳 14.16秒 38.35节


第二名 上海 陈飞成 14.24 秒 38.13节


第三名 山东济南 管良超 14.83 秒 36.61节


第四名 上海 陶家祺 14.98 秒 36.25节

王颉 2005/8/15 15:01:10

四个车里面有3个车都是老徐的新底盘,可见老徐的底盘出的真是时候啊!呵呵。第一名的车用AD轮毂是何用意?很好用吗?第一车前后依是什么牌子的?在赛后报道中陆叶艳十分幽默,很多东西都没说清楚

小心 2005/8/18 3:52:26

难以置信第一名的车竟然是这样
好像没怎么改装的样子

老徐 2005/8/18 8:57:20

引用王颉2005-8-15 15:01:10的发言:
四个车里面有3个车都是老徐的新底盘,可见老徐的底盘出的真是时候啊!呵呵。第一名的车用AD轮毂是何用意?很好用吗?第一车前后依是什么牌子的?在赛后报道中陆叶艳十分幽默,很多东西都没说清楚
我来回答:
1.第一名的车用AD轮毂是何用意?很好用吗?

答:a.没钱买,他很穷......对玩者来讲一切轮毂只要能用就ok了

2.第一车前后依是什么牌子的?

答:是TH原装配套前后翼,此车的是推广普及的套装件组装成的

3.在赛后报道中陆叶艳十分幽默,很多东西都没说清楚

答:原因是此车并非是他的,他只是放放车而已.......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18 22:14:21编辑过]

haha110 2005/8/18 16:42:32

为什么奥迪的东西不好 我就喜欢用奥迪的
[此贴子已经被FlowJZH于2005-8-18 23:39:33编辑过]

EFS 2005/8/18 16:55:10

引用haha1102005-8-18 16:42:32的发言:
1.第一名的车用AD轮毂是何用意?很好用吗?

答:a.没钱买,他很穷......对玩来讲一切轮毂只要能用就ok了

2.第一车前后依是什么牌子的?

答:是TH原装配套前后翼,此车的是推广普及的套装件组装成的

3.在赛后报道中陆叶艳十分幽默,很多东西都没说清楚

答:原因是此车并非是他的,他只是放放车而已.......为什么奥迪的东西不好 我就喜欢用奥迪的

萝卜白菜 各有所爱

EFS 2005/8/18 16:58:10

引用小心2005-8-18 3:52:26的发言:
难以置信第一名的车竟然是这样
好像没怎么改装的样子
还是那句话:越精简越好,但难度也越高

小花 2005/8/18 23:40:53

引用haha1102005-8-18 16:42:32的发言:
为什么奥迪的东西不好 我就喜欢用奥迪的

好象没有人在说奥迪的东西不好。

小心 2005/8/19 0:56:10

引用EFS2005-8-18 16:58:10的发言:

还是那句话:越精简越好,但难度也越高
很想看看它的马达是怎么样的
整台车最神秘的地方就是它的马达

小鄭 2005/8/19 12:13:43

很久沒去好好觀察一台軌道車的型態了.....試著評估一下

倒是長期在遙控車上琢磨,反著回來推論一些結構,純粹的由輪胎角度下手

今年四驅獲獎車輛之輪胎的搭配上,很明顯的都是後輪抓地高於前輪抓地的搭配方式

完成的方式有兩種....一是由材質上的不同完成,二是接觸面的多與少完成,

在真車的世界裡,由於轉向完成是主動式(由改變前輪角度),故此搭配稱為轉向不足(因前比後滑)

但由於軌道車是相反結構,轉向是被動式(由軌道強硬的完成車體轉向)故會反比成為較轉向過度型

在彎道就是一切,最少的動能損耗就是贏家的軌道車世界,這個邏輯是成立的

由此反觀第三名管子的車....雖然藉由前輪接觸面積的減少完成理論,

但似乎小看了瘋豬胎(或是狼胎?)的超強抓地,

或許前輪配方從善如流的改個材質,應會有更好的成績表現.......

此論點不包含全車平衡表現.各位參考就好

有空下次再就導輪材質,導輪前後配置等等問題進行研討。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05-8-24 13:09:25编辑过]

老徐 2005/8/19 13:08:58

哈哈!!!小郑分析了非常深刻............看来小郑潜水期又有了大量心德.......快快全吐出来吧

37 2005/8/19 23:06:46

回小郑的话:管子的车前后轮好象用的都是棉胎。而不是猪胎啊。

闻子 2005/8/19 23:06:49

不好意思小郑~我那台车是用的狼胎...

小花 2005/8/20 0:08:25

哈,前几天还在和疯子讨论遥控车和轨道车在转向时候的区别。

遥控车,包括真车,靠轮胎自己的摩擦转向,最多是F1赛车所能达到的4个G的转向加速度。
而35节的轨道车,就已经有40个G的转向加速度作用其上。
因此分析轨道车的某些问题,的确不能用遥控车的观点来权衡。

以我的观点,动能的损失,取决于轮胎实际形式的路线。
理想状态下,轮胎走直线动能损失为0,走90度动能损失最大。
在弯道中,因为导轮前后设置的不同,会导致前轮所走的路线长度和弯曲程度与后轮不同。
因此也就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动能损失率。
动能损失率大的应该配合抓力小的轮胎,而小的则应该提高抓力并把动力加强于这一边。
我想这就是目前前后设置不同抓力的理论依据吧。

» 发表对本话题的回复,请用图形模式浏览: 获奖赛车列表-四驱车竞速组